臺北大屯山系及周遭地區的小矮人傳聞

The Legend of the Dwarfs in the Mount Datun Area of ​​Taipei

梁廷毓

摘 要

    矮人的傳說在世界各地皆有,在許多地方,矮人是傳說故事與民間文學的主題,而筆者在進行田野訪查的過程,發現在大屯山系及周遭區域,也採錄到幾則相似的傳聞。一方面,當事者可以描述其所目擊到的小矮人形象,包括身形、長相與出現地點。另一方面,也將矮人連結上老一輩居民所稱的「魔神仔」;但是又與諸多魔神仔的特徵有異同之處。因此,本文會先從大屯山系及周遭區域的小矮人傳聞口述,進一步討論小矮人與魔神仔之間的關係,再從小矮人與原住民傳說中矮人之間的區分,探討陽明山地區的小矮人傳聞擁有兩者共同點與差異處。最後,討論晚近的相關民間研究者,將小矮人與外星人之間的關係連繫在一起的現象,讓這個大屯山系周遭地區的神秘傳聞[1],有著在小矮人傳說與魔神仔想像之外不同的文化詮釋。

一、幾則陽明山地區的矮人傳聞

    2018年09月,一則新聞報導了於大屯山區失蹤協尋的事情:「台北市有名林姓老婦日前偕女兒上陽明山採劍筍,兩人發生口角,婦人自行離開,卻不慎迷路。女兒因找不到母親,前往派出所求助,經警消兵分多路、通力合作,23日上午11時於二子坪尋獲林婦」。[1] 該報導指出2018年08月22日下午,一位八十幾歲的林姓老婦人和女兒從大屯山的二子坪出發,往小觀音山方向去採箭竹筍,大概中午左右,兩個母女因故吵架,於是就分開來採,採一採女兒就發現她媽媽不見人影,喊她的名字也找不到人,但女兒認為媽媽採了五、六十年,對周遭地形很熟悉,於是她於下午先行回家。但是,晚上媽媽卻沒有回來,她趕緊通報了消防隊和巡山隊,待消防隊、保七總隊人員集結後,偕同搜救小組兵分多路,深入山區繼續搜尋,直到晚間22時30分因天候不佳,搜救人員經與家屬商討後決定先行撤退、23日再持續搜索。隔天,老婦自己出現在二子坪的停車場,被收費站旁邊正要上班的收費員發現,叫了救護車送去醫院檢查傷勢。據老婦人的林姓親戚─林女士轉述失蹤當晚發生的事情:

後來我伯母私下跟民間的磐石大隊與和我們親戚說,她那天下午採箭筍沒多久,就碰到一個小矮人,但她不敢跟竹仔湖派出所的警察講這件事。當天下午小矮人就請她到住的地方吃東西,像聚落一樣的地方,後來她也不曉得是怎麼回到二子坪停車場的。[2]

另一方面,家住陽明山中興路口的何秋蘭女士,她曾在中興賓館(今日的陽明書屋)做修剪花木的工作,也提到目擊小矮人的事情:

我以前是中興賓館的掃地領班,在胡宗南墓園前面中興路的轉彎處,看到好幾次一群小矮人,七、八個走過去,只要有起霧的時候就會看到,而且不只是我看到,我的前一位領班也看過,在同樣一個地點,起霧的時候常常就會出現一群小矮人經過那裡。[1]

    何秋蘭女士受訪時76歲,其丈夫為退役的外省憲兵。在同一個區域,也有居民看到紅頭髮、皮膚黝黑的小矮人從「魔神仔崁」那邊的懸崖下到磺溪去喝水:

有一次我叔叔小時候要從竹仔湖走到北投,走現在的猴崁古道下山,經過一段磺溪旁邊有一段懸崖的路,那懸岩很高,他就從上面看到底下溪邊有一群小矮人在那邊喝水,人很多,但長得跟我們不太一樣,他就嚇到,一路上跑到半山腰有房子、有人在種菜的地方才停下來。[2]

    位在陽明山腳下的士林地區也採錄到相關的口述,據居住在士林的陳女士口述:

在蛤港(基河路)的村民去摸蛤仔,竟然看到老一輩口中的魔神仔溝(今日的新光醫院前面)飄來一個小矮人屍體,那個人紅頭髮,紅眼睛、大約90公分長,我親眼看到的,但我阿婆跟她說這是髒東西,要趕快處理掉。[1]

    陳女士受訪時52歲,出生於士林舊街,其聲稱小時候曾在士林新光醫院前面的「魔神仔溝」看到小矮人的屍體,而阿婆和她講說是「髒東西」。除此之外,在陽明山北邊的萬里地區也有相似的小矮人屍體傳聞。例如住在萬里鄉現年48歲的居民陳宏豪,他說有一次和他母親去萬里的海邊做事時也看過,有一個紅頭髮,紅眼睛的小矮人屍體,母親就跟他說這「壞東西」,要處理掉。[2] 而在北海岸的八斗子漁港附近,也有一名徐女士,受訪時76歲,出生於基隆,她聲稱年輕時有一次在八斗子海邊採海菜時,曾目擊一群黑皮膚紅頭髮的小矮人在岸邊的礁岩處洗澡。[3] 聲稱目擊到小矮人形體的受訪者都以閩南語說是一種「歹物仔」(「髒東西」或「壞東西」),或是直接描述其身形的特徵。

二、小矮人與魔神仔的關係

    上述採錄到的傳聞與口述,諸如有「一群人」、「部落」以及會「洗澡」等描述,以及黑皮膚與紅眼睛的特徵,顯示小矮人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族類的想像。而目擊到壞東西、髒東西的「屍體」,則是一種具有物質性的存在。這可以和學者林美容的《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書中的一些故事做相互的比較與探討。首先,學者林美容在該書中收錄的受訪者賴衍璋先生曾提到,他一位住在陽明山竹仔湖的親戚說以前曾有農民捕獲魔神仔

以前有個農民,菜園經常被破壞,有的蔬菜被拔走,有些被亂挖,連續幾天都是如此,以為是山豬在破壞,於是設了陷阱要抓山豬,沒料到抓到的是魔神仔,抓到時才發現有一個特徵是農夫當時沒發現的特徵 魔神仔的眼睛微微泛著紅光……由於當時大家傳說魔神仔是不好的東西,所以後來處理方式是把它倒吊起來,然後曬死,屍體在用火燒化。[1]

    另一則在書中收錄的故事,同樣是受訪者賴衍璋先生口述,與前述2018年08月老婦人被帶回部落的傳聞相似:

在日治時代大正初年有一個農夫,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清晨要往山裡採竹筍,他沿路一邊採集一邊往深山裡走……當他採集完畢時,要往回家的路上,走著走著卻發現他迷路……在他正著急的時候出現一位身材矮小,面容古怪的人與他對話,農夫告訴這個矮人說他迷路了,矮人告訴他不用慌,請他去村子裡吃飯,再帶他回家,農夫進了他們的村子就看到一群身型差不多的矮人,一瞧就知道是同一個部族的人,在酒足飯飽後,矮人就帶他到他認識的路上讓農夫回家……農夫告訴[HCLU1] [廷毓2] 家人他發生的經過,家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據當事人說那位矮人身型矮小,頭頂上毛髮不多,耳朵高聳,穿戴有些像原始人,動作迅速,身體有些濕黏。[2]這則紀錄與前述發生於2018年08月林姓婦人親戚的口述,兩則傳聞的時間相差百年之久。另外在中興賓館工作的何女士之「一整排魔神仔」說法,與學者林美容收錄一則曹先生的訪問相似,也是聲稱「看到」:一次晚上獨自開車到臺北深坑山區,在路上看到兩邊有一整排的魔神仔在移動   長的黑黑的,小小的,但是行走速度很快,而且眼睛發出紅色的光。[1]

 在大屯山系及周遭地名的命名方面,例如竹子湖的「魔神仔崁」、士林的「魔神仔溝」、外雙溪與汐止交界的「魔神仔山」等地名,也反映出一些端倪。關於士林的魔神仔溝,也有類似的說法,據現年92歲,出生於士林外雙溪的施女士說:

鄰居都說小孩子在魔神仔溝那邊玩,回家後都說有鬼!那附近有一些竹林,陰陰的、大家也不太敢過去。還聽說有很多小孩子去那邊沒有回來,後來被發現小朋友待在那邊,都把牛屎當做草仔粿,蚱蜢腿當雞腿吃。[1]

    這明顯指出當地人遇到的是魔神仔,而不是小矮人。而關於魔神仔崁,居住在頂湖的曹先生口述則提到:

以前竹子湖的人讀書都要到士林,一定要經過魔神仔崁那裡,可是到那裡之後,很多小孩子都被抓走,旁邊都是田和茶園,然後父母都很緊張,因為都找不到,或是三天以後才在路邊看到,這裡很多的阿婆的孫子都碰到過。[2]

    現年64歲的曹先生出生於竹子湖,其家族也世居於此從事務農。上述這些口述雖然呈現出民間對於魔神仔的認知。但是,仍有將魔神仔視為不可見的「靈體」,以及親身經驗是可抓到、可看到的「矮人形體」兩種在描述上的差異。在表述上,當描述有人失蹤,原因不明時會稱為被魔神仔拐走,但是看到黑頭髮、紅眼睛的不明屍體時,會稱為「髒東西」,不同之處在於是否目擊了「形體」。兩者之間仍有耐人尋味的差異和關聯。

三、小矮人與原住民矮人傳說的關係  

    前面談到大屯山系及周遭區域的小矮人傳聞口述,並討論到矮人與魔神仔之間的關係,接下來,會討論小矮人與原住民族矮人傳說之間的異與同,探究陽明山地區的矮人傳聞擁有兩者共同的特質。並討論晚近將矮人與外星人之間的關係連繫在一起的想象。

    首先,臺灣原住民族中有不少族群都流傳著矮人的傳說。在賽夏族、噶瑪蘭族、鄒族、布農族、泰雅族、賽德克族、魯凱族、排灣族、阿美族、邵族的傳說中皆有。在北臺灣地區,日本人類學者土田滋基於田野所記得的45個龜崙社的語料詞彙,由音韻和詞彙演變的現象認為,龜崙社的語言與賽夏族之語言較為接近,因此應該從雷朗群中獨立出來。[3] 同時據清代黃叔璥《番俗六考》中所載:「龜崙、霄裡、坑仔諸番,體盡矲𥏝,趨走促數。又多斑癬,狀如生番」。[4] 基於語言、史料對於身材的描述,因此土田滋推論龜崙人可能是賽夏族矮靈祭中傳說中的矮黑人。[5] 學者李壬癸則引用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和足立文太郎的說法,認為清代文獻上的「烏鬼」,不像是荷蘭人從非洲帶來的黑奴,而是在臺灣世居的矮黑人(Negritos)。[6] 而田野調查經驗豐富的研究者楊南郡則認為,原住民傳說中的矮黑人,體質和風俗與現今原住民相似,但是缺乏矮黑人的特徵—捲髮和全身極黑,推測可能為中國南方苗族的支系。[7]    然而,學者浦忠成則對種種的說法提出指正,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的口傳故事當中,常有矮黑人相鄰居住,或互動的傳說,於是有人自這類傳說中推測可能有矮黑人的人種,更早於臺灣原住民居住在此地。但是到目前為止,考古資料都未呈現直接能指涉和證明矮黑人存在的證據。[8] 另一方面,學者林美容曾在其著作《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中,透過比較的方式,認為原住民族的矮人傳說,與漢人對魔神仔的認知,有著諸多相似之處。[9] 對此,研究者林和君藉由田野調查提出異議,指出原住民族的民間觀念中,大多認為矮人是一支曾經存在於臺灣的族群,與不見蹤影的魔神仔不同:第一,魔神仔是「魑魅魍魎、人死之後變成的鬼、山精」等等,但是矮黑人是「曾經存在的種族」。第二,魔神仔在民間傳聞中是會對人類惡作劇、甚至危害性命的存在,但是矮黑人在各個傳說中卻有不同的事蹟與來往關係。第三,原住民族的語彙裡有「矮黑人」與「魔神仔之類的靈」,既有的兩種語詞流傳,就表示在傳統上兩者是不一樣的認定存在。[10] 這些矮人傳說鮮少提及矮人的膚色,除了指出身長矮小,以及少數例子談到了紅色的捲髮之外。各族傳說對矮人的習性、動作與武器等說法趨於一致,居住地與互動形式則有區域的差異,總體來說多為山林之處。

 由此看來,大屯山系地區的矮人故事在情節(motif)上跟各族原住民族流傳的故事確實有殊異之處,原住民各族描述的矮人在名稱、特徵(矮小、善於躲藏、善於爬樹、喜偷竊、愛女色、懂法術、擅長耕作或製作器物等)幾乎是相似的。但是大屯山系周遭地區多人「目睹」的矮人卻是紅頭髮、紅眼睛,會到河邊喝水,邀請人到部落吃飯,翻弄作物等等,甚且有類似魔神仔的行為與特徵。另一方面,在研究者劉育玲的矮人傳說文論中,已經區分出的三個矮人傳說圈,分別是泰雅族、布農族、邵族、鄒族為主的傳說圈、賽夏族的傳說圈,以及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的傳說圈。[1] 但是,範圍僅限於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等山系,並沒有包含北臺灣的大屯山系。若以此來看前述大屯山系及周遭地區的居民口述,皆是口述者聲稱發生在當代的目擊案例,比照臺灣原住民族的遠古傳說,也有著時間上的不合理。因此,筆者認為大屯山系周遭地區的矮人傳聞與臺灣原住民各族矮人傳說的關係,除非有更多的證據出土,以目前的資料看來應無關聯性。

四、矮人與外星人的想像

    學者鹿憶鹿曾將臺灣原住民族的矮人、地底人傳說視為一種民間文學中常見的英雄母題,探討其蘊含的族群文化想像。指出矮人神話是對非我族類的誇張、污名化,但被污名化的同時也可能被神聖化。矮人神話、地底人神話或女人部落神話,所提供的可能是一個遠國異人的文化他界,他們擁有各族所憧憬的榖種、器具,較文明的他者,讓偶然的侵入者感到不解與不安。[2]    另一方面,目前較少被討論的一個面向,是晚近臺灣關於小矮人與外星人之間的想像。事實上,學者詹素娟已經觀察到晚近在大台北地區的凱達格蘭文化復振運動當中,族人林勝義以祖先坐盤狀飛行物「龜霧 (ku-buk)」(帽子之意)來到七星山,在三貂角「降落」的祖源傳說為基礎,加入他們在七星山至北海岸一帶的凱達格蘭族傳統領域,所發現的史前地道、煙霧洞、祭場、金字塔等元素。「以七星山為起源地的凱達格蘭文明」宣稱「凱達格蘭族是外星人後裔」,並且在七星山上留下以天坪的金字塔為中心的凱達格蘭王朝遺址。[3]

  因此從2000年之後,林勝義也積極與「台灣飛碟學會」合作宣傳,各大媒體也相繼大規模報導七星山「凱達格蘭文明」與「外星人起源說」之間的關聯。[1] 進一步地,當時與林勝義合作的「台灣飛碟學會」,甚至在凱達格蘭「外星人起源說」出現之後,引述《諸羅縣志》描述凱達格蘭「南嵌、龜崙、霄裡、坑仔諸番,多斑癬;狀如生番,然矮而小」[2] 之記載,並連結族人的傳說「祖源地三貂社名叫做ku-buk。ku-buk意思是帽子,lai-lai是下降、ku-buk下降lau-lang,母語luk,那麼整個文字就ku-buk下降的luk,就是龜崙社」[3],加上荷蘭時期的大屯社記為Touckunan,大屯山系在清代從凱達格蘭語音譯為「奇獨龜崙山」等線索,去描述凱達格蘭族人祖先、矮人傳聞與外星人之的關聯。[4]

    隨著這一支將「陽明山地區矮人傳聞」與「凱達格蘭外星人起源說」結合的敘事出現,透過大眾傳媒的報導,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討論,將陽明山地區原本普遍流傳的魔神仔傳說與外星人、飛碟傳說結合。例如,報章媒體曾以「民間傳說『芒神』擄人是鬼還是外星人?」為題進行報導,[5] 學者林美容也在2012年採錄到一則報導人的口述,該名報導人認為「魔神仔說不定也可能是外星人」[6],可見民間也存在著魔神仔與外星人相關聯的想像。而外星人研究者江晃榮曾提出想像,認為臺灣原住民傳說中的矮人,因為普遍被描述為具有較新進的農耕技術與生活技能,可能是某個歷史時期曾經來過臺灣的外星人。[7] 曾擔任陽明書屋主任、長期在陽明山地區從事田野調查的呂理昌也認為,這些小矮人跟今日菲律賓尚存的矮黑人是不一樣的,因此將其想像成是某種外星人:

陽明書屋中興賓館那裡以前叫魔神仔崁,也是小矮人時常出現的地方,因為飛碟飛到七星山的時候,小矮人會順著熔岩流走下來,七星山火山噴發的熔岩流曾流到中興賓館附近,所以飛碟停在七星山頂之後,小矮人就會沿熔岩流走下來,所以陽明書屋附近常常會看到小矮人,胡宗南墓園後面和前面都有一個爆裂口,所以從地形上判斷,小矮人就會經過那邊。他們常常從七星山沿著現在的中興路下山,陽明書屋是必經之地,當地早期住民常常在這裡碰到魔神仔、小矮人,所以當地人將陽明書屋這裡叫做魔神仔崁。[8]

    有趣的是,這種說法在民間的口述記錄中,也有相應的紀錄,1969年在陽明山竹子湖派出所任職警察的張先生,描述一段至今看來仍然神秘的經驗:

有一次蔣公(蔣介石)要來陽明山巡查,我是負責七星山線的安全,我就是事前先帶著兩隻狼犬往七星山走,從小油坑走到第一個涼亭的時候,還是好天氣,但突然間七星山頂就漂來一片烏雲,飄過來的時候,兩隻狼犬就看著那的烏雲狂吠,而全身的毛髮和寒毛都直豎起來,可以看得到裡有閃紅光、藍光和綠光,然後烏雲就飄到七星山南峰停下來,而異光仍然在閃,派出所的所長就看到在雲的底下,有一個透明圓盤狀的東西,然後露出一個像階梯形狀的物體,我就看到兩三個小矮人,從那裡走下來,若隱若現的走下來以後,兩隻狼犬就不叫了,頭就地下來嗚嗚低鳴,可能是對走下來的小矮人非常害怕,我自己當時也是全身寒毛直豎。後來他們就突然消失了。[9]  

     張先生受訪時67歲,已經退休在神旺工業有限公司擔任保全人員。另外一則同樣是發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小油坑停車場附近的飛碟目擊事件:

差不多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國家公園選定小油坑設置遊客中心,那時候就在用怪手、卡車進行整地,當天現場工人與國家公園的督導共20多人在那邊作事,做到在接近傍晚的時候,停車場上面出現一個很大的盤狀物,那時我和我兒子都在場,同時目擊到巨型碟狀物出現在工地上方。[10]

    徐先生受訪時52歲,原為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職員,現已退休。他描述的是當時在小油坑停車場工地上方目擊飛碟的事情。回到上述將矮人的傳聞連結上外星人的想像,儘管缺少相關且具說服力的根據。目前關於「矮人」與「外星人想像」的連結,也僅是大眾媒體報導的焦點,雖然有一定的散播性,仍是少數人所在意的現象,並未擴大成為當代傳說。但仍然是臺灣民間對小矮人的一種討論方式。讓這個陽明山地區的矮人傳聞,有著在矮人傳說與魔神仔之外的文化詮釋與想像空間。

    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晚近在陽明山地區進行凱達格蘭族群復振運動的族人,從火山作用產生的地景與疑似人工的石砌構造,連結上祖源傳說,一方面建構出差異於其他原住民族群的「小矮人傳說」。另一方面,這一條「外星人起源說」的敘事,並連結上陽明山地區本來就存在的魔神仔傳聞,打開不同於以往矮人傳聞的敘事。透過媒體報章的傳播,田野經驗豐富的文史工作者、外星人研究者,開始將以往陽明山地區的飛碟目擊傳說、凱達格蘭「外星人起源說」與當地漢人流傳和目擊到「矮人形體」的口述,進行連結與想像。讓陽明山地區的矮人傳聞,既屬於凱達格蘭「外星人起源說」的一環,也是四百年以來漢人在陽明山地區目擊到的魔神仔。

    筆者認為,這種將陽明山地區的矮人傳說與外星人傳說進行連結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除了魔神仔、矮人傳說、飛碟目擊傳聞彼此在大屯山系這一地理場域的密集重疊性之外,也涉及到這個地方在族群歷史與地理條件的特殊性。一方面除了是凱達格蘭族的傳統領域,目前也是漢人的居住地,更位處於「台灣飛碟學會」活動的大台北都市圈附近。在人際之間的訊息傳播、人力與物力的流通上,較有機會讓漢人的魔神仔經驗、族人的祖源傳說、「台灣飛碟學會」對外星人的興趣,彼此產生交會與流通。

    另一方面,大屯山系獨立於原住民族三大矮人傳說圈之外,屬於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範圍,相對於已經被歷史學、人類學、語言學者研究與採錄的地區,這個地方的矮人傳聞在過去,並被沒有被學術研究梳理與進行脈絡化的工作。楊南郡先生認為臺灣矮黑人起源地在恆春半島東岸之觀音山,恰與本文強調之「臺灣北部大屯山區亦有矮人傳說之紀錄」的研究觀點有所不同。筆者則認為,矮人傳說在地理空間的流傳上並不限於前人所稱的傳說圈。藉由在大屯山系周遭區域的矮人傳聞研究,或許可以看到當代地方傳聞的流變,以及被重新形塑、差異化與複雜化的不同面貌。  

五、結語

    本文以呂理昌關於大屯山系及周遭地區「小矮人」(陽明山、士林舊街、萬里與八斗子海邊)的口述訪談為基準,將該說法與陽明山地區「魔神仔」傳聞進行細節與同異的比較和連結。指出流傳於大屯山系周遭地區的矮人傳聞的特質,除了以往在漢人視角下,既有的魔神仔性質與傳聞之外,當地居民宣稱目擊到具有形體、群聚而居的口述,已經不同於大多數的案例中,描述魔神仔為一種無形的認知。接著,回應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2014)書中對「原住民族矮人傳說與漢人魔神仔認知可能有相似之處」的論述,進一步從土田滋、李壬癸、楊南郡、浦忠成、林美容、林和君與劉育玲等學者關於「矮人」來源、族屬的假設與討論,指出以往對於「矮人傳說圈」的研究並不包含北臺灣大屯山系地區,而口述者也有在「傳聞」與「目擊」的遠、近時間差異。最後,則以呂理昌、江晃榮等人關於凱達格蘭外星人起源說、矮人與魔神仔的想像作連結,提出矮人傳說的新發展。

    本文僅為初步的研究,還有諸多問題尚待探究。例如,是否正因為較少大屯山系的矮人傳說之研究,也讓相關的民間團體,甚至是平埔族群文化復振運動當中,有較多變異與自由聯想的空間,少了被分類之後被正典化族群代表傳說,及其產生相關傳述的倫理與規範性?以及將矮人傳說與魔神仔、外星人之間的連結現象,是否也有在世界其他不同的區域出現,甚至形成傳說?這些面向探討的不足之處,有待後續研究之深化。雖然此區域小矮人傳聞的案例有限,但經由相關文獻的討論,可以從傳聞中矮人出現的區域、原住民傳說、以及和魔神仔之間的異同。看到諸多的相似性和不同之處。總體而言,大屯山系及周遭地區所採錄到的矮人傳聞,居民大多聲稱曾經目擊矮人的形象,或是其屍體。描述事發的時間點也距今不遠。一方面,不同於原住民族目前的三個傳說圈,以及久遠傳說的敘事。另一方面,也迴異於民間對於魔神仔變幻無常的認知。介於魔神仔異聞與原住民族矮人傳說之間,無論小矮人存在與否,這個地區的民間傳聞提供我們一種對歷史進行另一種想像,以及思考傳說故事與在地創作主題的文化養分。


[1] 詹素娟(2004)。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頁40-56)。臺北: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此處要注意的是,該份研究報告結論是「無法證明所謂『遺跡』與『凱達格蘭文明』有關」,回頭細究本篇作者所引用的研究報告,其實也指出「金字塔」並非人力所堆砌,而且民間人士指稱的外星遺址有部分在考古勘查時並未發現,發現的反而是晚出的人為刻意打製(例如在現場石壁上的簽名等)。因此凱達格蘭遺址與外星人之間的關聯,至今仍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

[2] 周鍾瑄(1959)諸羅縣志(頁 155),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原書年代為康熙 56 年,1717年)。

[3] 黃美英(1996)三貂社凱達格蘭族口述歷史(頁219)。凱達格蘭族文獻彙編第三冊,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4] 梁廷毓、盧均展、盧冠宏、許博彥(2020)。台灣飛碟研究學會成員呂應鐘、何顯榮、呂理昌訪談。未刊行。儘管此處所引述的資料,其中的關聯性並未為經過嚴謹的檢證,但傳說故事與常民文化中的「想像」與「傳聞」,不見得必須符合科學常理的「真實」才可成立,此處即在客觀說明兩者之間如何被想像連結的過程。

[5] 李異瑋、林文森(2007/12/09)。民間傳說「芒神」擄人是鬼還是外星人?東森新聞報。

[6] 不過作者自述「我不敢說魔神仔就是台灣版的外星人,我沒有這樣的知識背景去說他」,因此沒有加以討論之間的關係。參見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臺北:五南,2014),頁288。報導者的口述紀錄,可參見該書的頁390。

[7] 江晃榮(2012)不可思議:外星人神秘檔案(頁150)。臺北:人類智庫。

[8] 謝明俊(2016/03/04)魔神仔趴趴走,上陽明山找小矮人。時報周刊,第1985期,86。

[9] 呂理昌(2002)。張先生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張先生稱之。

[10] 呂理昌(2005)。徐先生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徐先生稱之。


[1] 劉育玲(2015)。臺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頁7)。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2] 鹿憶鹿(2005)。小黑人神話—從臺灣原住民談起。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46。

[3] 在族人林勝義等人所定義之「天坪」範圍,係由七星山主峰、東峰、南峰圍繞而成的平坦區域,相關遺跡還有三角形祭祀碑、半月形池、陵寢、人造巨石及岩雕圖騰等。據發現人林勝義先生表示,該遺址以七星山附近的金字塔為中心,廣佈七星山系。該遺址為凱達格蘭族人來自外星球的祖先所留下之生活遺跡,除了金字塔外,還包括地道、尖石、動物圖騰、祖靈地、祭場、幾何文字圖案、五色人石像等等,林先生認為時間距今已有一萬二千年。現今地球人乃其祖先降臨台灣之後,分批乘船移居各地而形成。參見詹素娟,《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頁42。


[1] 梁廷毓(2019)。施女士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施女士稱之。

[2] 梁廷毓(2019)。曹先生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曹先生稱之。

[3] 李壬癸(2000)。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頁81)。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路(頁 14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筆者在北臺灣地區進行田野的過程,除了龜崙社一帶的丘陵被稱為龜崙嶺之外,也察覺淡水有大龜崙與小龜崙的地名(淡水圭柔社一帶),清代的大屯山也稱為奇獨龜崙山,附近有奇獨龜社(淡水、北投大屯社一帶),關於這方面的語言、族群之間的關聯性,尚待研究。

[6] 李壬癸(1997)。臺灣南島民族關於矮人的傳說。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頁145)。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7] 楊南郡(2010)。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興大中文學報,7。

[8] 浦忠成(2004/07/16)。澄清矮黑人與原住民的關係。自由新聞網。檢索自

  http://old.ltn.com.tw/2004/new/jul/16/today-o1.htm

[9]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頁256)。

[10] 林和君(2017/03/04)。南島傳說的矮黑人,是如何演變為臺灣鄉野流傳的魔神仔?Mata Taiwan。檢索自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3/04/from-mo-sin-a-to-dwarves/


[1]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頁355)。


[1]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頁309)。臺北:五南。

[2]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頁309-310)。


 [HCLU1]錯字,或原引文即有誤植?請作者確認

 [廷毓2]錯字已修正


[1] 呂理昌(2013)。陳女士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陳女士稱之。

[2] 呂理昌(2017)。陳宏豪訪談。未刊行。

[3] 呂理昌(2007)。徐女士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徐女士稱之。


[1] 呂理昌(2009)。何秋蘭訪談。未刊行。

[2] 梁廷毓(2018)。高先生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高先生稱之。


[1] 林鵬程(2018/09/04)。婦陽明山採箭筍迷路 警消搜山尋回。亞太新聞網。檢索自

  http://twcv.net/112001-news_view-5989-98

[2] 呂理昌(2018)。林女士訪談。未刊行。因受訪者要求匿名,故以林女士稱之。引用資料皆經呂理昌老師同意提供錄音、錄影之檔案資料,亦同意筆者將資料進行本項研究。在此特別謝謝呂老師在田野調查上的無私分享與豐富資料的提供。


[1] 本文所指的大屯山系周遭地區包括:大屯火山群曾經噴發與在岩漿溢流的區域、陽明山國家公園、觀音山、士林、北投、北海岸的萬里至基隆八斗子一帶。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