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族,一個身形短小,暗紅頭髮,鑠紅眼睛與皮膚的群體,在北台灣的火山群之間有著目擊與口述記錄,當我們去疊合火山上的科學家/非科學家的經驗與知識,以及泛靈宇宙與外星生命,飛碟航道和居民的地理感知。一種關於焱族的位置,開始變的較為清晰。

首先,無論是小矮人或是魔神仔的指稱,都過於將其無形化與傳說化。然而,這群與地理感知有深層關連的群體,從當事者體現的身體性,與圍繞在周圍的物質交換形式,在火山,生者,死者的身體,死亡現場與儀器機具,祭品共構的物質網絡之間,已經支撐出他們的實體性。傳聞在這之中沒有回到人與人之間的思維上互通,反而被拆解為散落在現場的各種物質敘事,再回擲到人的身體經驗上,加強了難以理解的深度。在經驗豐富的生態調查者與飛碟學者的觀點中,這與火山的地理條件,千年以來生活在山上的人與火山的互動,以及它形構出的能量場有關,晚近甚至在這個隸屬於內政部的政府單位工作的人也有所目擊與遭遇,換言之,這已經不是言語的傳聞,而是一連串身體的事證。

在火山上,我們在觀測站與實驗室科學家的討論的經驗中察覺,至少在台灣,大地科學對未知的事物,保留相當大的謙遜,包括對於民間地震能量與磁場感知者的態度,只將其視為一種未被理解的現象,而非是偽科學。另一方面,在對在火山上工作的科學家而言,也無法迴避死亡地點的靈異恐懼與祭祀的行為。同時並存於科學家對於火山這一地質場域的態度中。
在此,出現一個在知識界限上向非科學領域開放的接口,從飛碟學學者的角度來說,可以是地外信息場,外星生命的接觸,從文史工作者來說,可以是民俗實踐與不同族群歷史在這一空間的古老匯合,從生態調查者來說,可以是自然多樣性,土地泛靈信仰與靈性生態學的對話。從地方農民來說,可以是一種非無形的魔神仔,具有物性與集體性。但要注意的是,以各自角度所捕捉到的,只語言與知識所及之處,他們所真正共同面對到的還是那個不可理解與運行其中的身體。
這個交集之處,在言語和邏輯的論辨上難以存在,卻存在於當事人的身體座落在北台灣的火山群當中,特別是面對事物的體感經驗之中。更精確點說,即便是科學家,也無法在這個生態中獨立運行他的科學知識,在工作實踐與地質日常化的時間當中是相互交混的(只能在研究報告中以文字來剔除)。

這即是火山地理與生態群落中的生命/非生命,物種/非物種,人/非人,靈體/精怪,以及不同的人們長時間的置身其中的身體所支撐出的火山生命——焱族,以及其所打開不同知識交換/轉換/置換與經驗相互流動/滲透的場域。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 | 引爆火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