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地理學的實踐與研究計劃當中,如何感知到火山所呈現的生命力,乃至於思考一種共存之道?在人類感知光譜的兩端,一方面,我們無法透過肉眼與肉身注意到火山那綿延不斷的細微震動與低頻地鳴,另一方面,長時間尺度下產生的地殼變形,無論是垂直抬升或橫向傾斜,這些有如火山的心跳(不定期的週期性地震)、噴氣(地鳴)、溫度(地熱)、血流(岩漿庫)的生息,需要藉由儀器觀測、數據轉換、震波辨位、波形分析、聲音辨識等方式,才能為人所感知到青山蔓草底下暗流湧動的火山生命體——大屯火山群的活耀及潛在風險。
因此,本次規劃的系列公眾講座之一,我們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擔任大屯火山觀測站主任的林正洪老師,帶來其中一場公眾講演 (詳細講座資訊將於七月公佈)。
■ 計畫講題|地震、岩漿庫與火山生命:一個火山學的視角
■ 計畫講者|林正洪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大屯火山觀測站主任)
■ 計畫支持|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關注我們的系列研究/講者群之講研訊息。
林正洪,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大屯火山觀測站主任
吳祚任,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海嘯科學研究室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STS)博士
江晃榮,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外星人研究所所長
呂應鐘,歐盟伯爵漢國際大學自然醫學博士、台灣飛碟研究學會創會者
呂理昌,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課課長
何顯榮,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台灣古文明研究室主持人
往櫺,台灣靈異研究學會創會者、地外訊息接收者與研究者
(陸續增加中)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 | 引爆火山工程
負地理學|系列計劃講演-地震、岩漿庫與火山生命:一個火山學的視角 有 “ 3 則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