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態與文化實驗態度下的大屯火山群夜訪:以「夜行者計畫」為例

摘要

    本文以2020年,「夜行者計畫」進行暗夜觀光的實作經驗為討論的案例,探究該計畫帶領觀眾在七星山、向天山、大屯山、北投、金山等地,進行夜間漫遊與導覽的形式,如何結合自然地景與歷史傳說,帶來不同於日間文化觀光、夜間生態導覽的面貌。另一方面,試圖指出「夜行者計畫」在暗晚進行地方文史結合火山地景的導覽,除了融入地方傳說與文史異志,也構作一種蘊含著精神生態學(spiritual ecology,或稱之為靈性生態學)意涵的夜觀活動。並藉由系列性行程的參與機制設計、活動時間設定、穿戴裝置、強調知識共享的規劃等,讓這項另類的「夜觀」,同時也是某種文化實驗(culture experiment)得以產生的文化—生態實踐。

一、前言

    休憩(leisure/recreation)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的項基本需求。係指人們在休閒時間內,為滿足其實質、社會與心理需要,依其自由意願所選擇之活動,並獲得經驗體認的行為(蕭玥涓,2005)。「夜遊」與「夜觀」作為近年來台灣在進行夜間生態導覽與環境教育、觀光休閒活動時,帶領社會大眾進入自然時的另類導遊方式。長期受到民眾的喜愛與歡迎,無論是生態保護區、森林遊樂區、山林的露營區、民宿等等,皆有藉由此方式在特定季節與時段,引導大眾在夜晚進入林間探視螢火蟲、貓頭鷹、蛙類等夜間出沒的生物,展示環境與生態的生物多樣性與多元性,達到觀光、生態教育和傳達保育觀念兼具的目的。然而,北台灣的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大屯火山群周遭,多數是「夜衝」的機車族與飆車族在國家公園的山道上行駛,卻鮮少有上述夜訪、夜觀與夜遊觀光案例的討論。

    因此,本文將以2020年,「夜行者計畫」[1] 進行暗夜觀光的實作經驗為討論的案例,探究「夜行者計畫」帶領觀眾在七星山、向天山、大屯山、北投、金山等地,進行夜間漫遊與導覽的形式,如何結合自然地景與歷史傳說,帶來不同於日間文化觀光、夜間生態導覽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將「夜行者計畫」與台灣近年來「夜遊」與「夜觀」的生態導覽與登山熱潮,進行的比較的研究。思考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大屯火山群周遭,如何發展出具有特色的夜間觀光形式,也讓大眾藉由夜間漫遊,重新思考城市與火山、人與環境的關係。

二、晚近興起的生態夜觀潮    台灣位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也是東亞的地理位置中心,無論是生態與文史觀的光資源皆多元豐富,向來被各界認為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面向。不論自然生態、地理景觀、歷史人文均具有獨特性,這些都是發展旅遊活動時的有利條件。其中,台灣近年來盛行的「夜觀」活動,或許可以放在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概念之下審視。生態旅遊一詞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學者尼古拉斯.赫澤爾(Nicolas Hetzer)建議對於文化、教育以及旅遊再省思,並倡導所謂生態的旅遊(Ecological tourism)(Hetzer, 1965)。直到1983年,環境保育學者塞瓦略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提出「生態旅遊」(Ecotourism)[1]一詞,才成為一般普遍使用的詞彙(吳雅雯、林素華,2004)。

    回顧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約略與世界各國一樣,在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發展。1980 年代中期,隨著台灣國民旅遊的逐漸興起,尤其是 1987 年解除戒嚴,許多原本列入軍事禁地的高山海防地區,也跟著政令慢慢放寬管制(夏鑄九、陳志梧,1988)。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約略從1980年代即由少數地方社會自發性的發展起來。1990 年代,生態體驗與休閒,生態教育逐漸在民間萌芽。學界也發展出不少生態旅遊相關論述(黃躍雯,2011)。另一方面,1998年1月1日起,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國人從事戶外活動的機會增加,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農業的衝擊,積極推動農業轉型,精緻農業、休閒農業因此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農委會積極輔導各休閒農林場進行螢火蟲復育工作,帶動了賞螢活動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許玉娟、李宗鴻,2008)。2000年代更進一步興起螢火蟲民宿、螢火蟲步道、螢火蟲田園等,以「生態農場」(Eco-farm)的概念來經營觀光與生態兼容的經濟型態。與賞螢活動並行的是夜間的觀星活動,目前台灣的天文推廣活動,官方如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南瀛天文教育園區、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機構設立固定展覽主題及非固定的展覽主題之外,也針對特定天象發佈預報並舉辦各種研習活動。天文社團

方面自主舉辦推廣活動也十分蓬勃,形態豐富,如街頭天文、公園天文、偏遠城鄉天文活動等。研究者賈季蓁即整理出台灣各地適合進行觀星活動的地點。北部地區有大武崙停車場、擎天崗、桃源仙谷。中部地區有翠峰、昆陽、小風口。地區有龍磐公園、塔塔加、貓鼻頭。地區有三星台、大坡池、加路蘭遊憩區等(賈季蓁,2019)。並在實際觀星活動中宣導參與者們「光害防制」的觀念,達到環境教育的作用。台灣在2000年之後,伴隨著地方觀光與生態旅遊的熱潮,逐漸發展一種「夜觀」的生態導覽與教育活動。2002年是台灣的「生態旅遊年」,政府除了加強宣導推動觀光旅遊以外,也以實際行動來做為後盾,例如觀光局在2000年10月舉行的「21世紀台灣觀光發展新戰略」會議中即已宣達未來的觀光 新目標是將台灣由「工業之島」打造為「觀光之島」(陳一尚、林俊成,2003)。

    2010年,由台東林區管理處知本自然教育中心舉辦的「探訪夜世界—賞蛙、觀星」活動,廣邀親子團體及一般民眾前來參加,內容包括介紹認識樹蛙、搶救樹蛙、星相講解、尋找知本蛙等。2014臺北市立動物園辦理「夜訪黑森林」夜觀研習營。包含認識夏季蛙類、野生動物觀察(昆蟲、爬蟲、哺乳動物或鳥類)、外來種斑腿樹蛙移除。透過認識斑腿樹蛙,了解外來種對本土動物所造成的危害,並體認到保育的重要性。也探索動物活動軌跡,體驗夜間動物園的樂趣。2016年,烈嶼鄉公所主辦的「金門縣烈嶼鄉夜間旅遊系列活動」,藉由潮間帶導覽讓遊客了解烈嶼地區生態,進而帶動地區觀光產業;提升烈嶼的觀光發展。活動項目包括:夜遊麒麟山觀星、夜訪潮間帶、仲夏夜相約烈嶼彈唱會等等,提升遊客在夜間的休憩活動。

    接著在2017年,交通部觀光局出版「夜螢親親:全台賞螢地圖」,精選台灣30多處的賞螢地點,提供國人在夜間賞螢、帶動地區觀光。而由「夜觀俱樂部」舉辦的夜觀活動,宣傳的文案也指出「多數人只注意到白天的生物,常認為太陽下山後,萬物都己經沉睡,卻忽略了夜裡同樣熱鬧精采的自然生態。除了鳴蟲及青蛙外,許多夜行性的動物如:貓頭鷹、蝙蝠、飛鼠、蝸牛、壁虎、蛾類、螢火蟲、渦蟲等各式各樣的生物則開始活躍了起來,因此,夜間觀察時,看到的生物相,其精彩程度超乎大家的想像」(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2016/06/07)。同年由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的「與國家公園有約:台江夏夜觀星活動」,此活動與臺南市南瀛天文館合作,在台江地區的仲夏之夜,由專業人員帶領民眾一起賞月觀星,透過天文望遠鏡認識夏季夜空、探索天文的奧秘,提供兼俱知性與感性的自然體驗機會,傳達對環境友善的保育理念。     2018年,交通部觀光局在整體政策務實考量下,將「觀光大國」調整為「觀光立國」,不再追求數量成長,而是聚焦以深度旅遊為發展的「Tourism 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周永暉,2018)。同年的「太平山夜觀貓頭鷹」活動,為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與宜蘭縣野鳥學會合作辦理三個場次「春夏夜觀灰林鴞」,讓遊客有機會在夜間察覺自然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也同時觸動內心守護森林的信念與作為。同年,屏東林區管理處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辦理「黑蛇蛇蛙蛙蛙之與蛙共眠」活動。由於平時園區並不開放夜間入場,此次的夜觀活動標榜可以觀察到雙流地區的夜間生態,以及尋找平時不易見到的夜行性生物,還能在蟲鳴鳥叫的星空下野營,吸引許多喜歡大自然的家庭及親子團體報名參加。

 2020年,交通部觀光局發布「Tourism 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重新訂定2017年為生態旅遊年(有別於2002年由行政院層級宣示2002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同年,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辦的「夜訪小野柳」,安排導覽解說人員帶領遊客觀賞小野柳的夜間動植物生態、地質動物園及夜觀星象等活動。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武陵農場舉行的「夜尋蟲蹤夜觀活動」,介紹民眾認識棲息於中海拔環境的夜間哺乳類動物、蛾類、兩棲類等生態。同年,由荒野保護協會(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舉辦的「打開你的夜視鏡:全台夜觀活動」,透過荒野專業的生態解說員引導,讓參與者運用光線或眼睛觀察夜間生態,發現不同生物的獨特性和美麗。在大安森林公園、翠山步道、烏來信賢步道、天母古道、獅頭山、十八尖山、三義勝興、彰化社頭、林內龍過脈、斗南農田竹林、古坑農田竹林、斗六農田竹林、香湖公園、蘭潭後山、巴克禮公園、觀音山、新舊寮步道、知本濕地、美崙山等地進行生態夜觀活動。提供全台各地的人們,進行夜間生態教育的機會和深度參與。

    大體而言,「夜觀」生態保育導覽活動主要由民間團體和官方單位辦理。目前主要推動生態旅遊相關業務的官方單位有國家公園系統、國家森林遊樂區系統及國家風景區系統。每個單位都會舉辦生態旅遊相關活動,但非常態舉辦。在民間團體方面,諸如荒野保護協會(1995)、螢火蟲保育協會(1998)、自然步道協會(1999)等,各自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吸引不同年齡與階層的民眾進入大自然,與野生物「無害相遇」,欣賞台灣生態之美,同時進行環境教育,提升休閒遊憩品質(賴鵬智,2010/03/27)。對象為廣泛的社會民眾、強調親子互動、生態教育、夜訪親民路線。以觀賞、探詢植物、動物等夜間生態為主軸,搭配觀月、觀星等天文知識的臨場教育。夜觀活動時間方面,大多從傍晚4點或5點至晚上9點或10點之間。人數15至30人不等。

    一方面,無論是民間團體或官方單位推出的活動,行程主要在體驗並欣賞當地的生態資源(如鳥類、蝶類、地景),雖然不以熱門觀光景點為訴求,但在「夜觀」時,仍鮮少觸及到地方文史景觀的導覽。另一方面,雖然藉由「夜觀」生態導覽,在擁有豐富自然觀察經驗的講師帶領、講解之下,能夠培養學員自然觀察的能力、開啟感官的體驗,讓學員連結書籍中的知識。但是,卻無法導入地方文化的夜間導遊,似乎偏重於對自然的觀察與描述。在下一節中,筆者將以「夜行者計畫」為案例,探究此夜間導遊的活動當中,帶領觀眾在七星山、向天山、大屯山、北投、金山等地,進行夜間漫遊與導覽的形式,如何結合自然地景與歷史傳說,帶來不同於夜間進行生態導覽的面貌。

三、夜行者計畫:火山生態文史的夜訪    「夜行者計畫」(Project Nightcrawler)[1] 是一項夜間觀光與漫遊導覽的計畫,為2020年於台北創立,指導單位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支持單位為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單位為「引爆火山工程」藝術團隊。[2]「夜行者計畫」以地質學系、地理學系、自然科學、

地球科學、相關科系者,以及對於大屯火山群、陽明山地區的地理、歷史紋理感興趣之參與者為組成(引爆火山工程,2020/07/01)。在七月到九月的盛夏,從下午至傍晚或深夜的時段,從火山潛勢線、火山口、爆裂口與地熱區、斷層線、海嘯層積之間的夜走(在魔神仔崁、火口湖、七星山的天坪、火山爆裂口等處進行)。行走於暗夜,透過探照燈的光源探索暗夜的自然地景與環境感知。    首先,「夜行者計畫」致力於挖掘火山這一地理場域所蘊含的精神生態敘事,並強調知識的共享、共學和協作導向的「共遊」。因此在活動報名的規定上,除了已經預先徵求不同學科背景的12位參與者,也要求參與者們需要連續參與五次的夜行活動,期間整團人以同進同出的方式來進行。一方面,達到讓參與者能夠在期間能與主辦者和隊員有較具深度的知識交流和認識,另一方面,在過程中的帶隊者與參與者,並不是導覽員/民眾之間的講說者/聆聽者的二元關係,而是強調經過歷次進行的過程,參與者同時也可以是知識分享者的角色。

在2020年08月22日,「夜行者計畫」的12位參與者們首次以主辦方發配的紅光探照頭燈,在一條至少1500到2000年以來的平埔族群行走的大屯山古徑上,於日夜交替之際展開第一次的行程。此地原屬於凱達格蘭族大屯社的範圍,附近有面天坪的史前遺址、石牆與古墳。在第一次的夜行中,活動的行走過程並沒有導覽的行程,而是讓參與者們隨意聊談與認識,並專注於夜間的走踏與感官收受。在抵達火口湖(向天池)進行夜視與停留時,大夥們在夜裡圍成一圈。帶領者此時才開始出聲,講述火口湖附近的小矮人傳說與飛碟傳聞。期間並不會有時間上的控制,也已經告知參與者活動沒有設下結束的時間,一切都與整個團隊的共識與討論結果為依據。五個小時之後眾人覺得在火口湖待的差不多,隨著進入深夜而氣溫下降,便決定一起下山,結束第一次的行程。    第二次在2020年09月05日晚上23點,參與民眾再度以紅光探照頭燈上山,同一批參與者一行人從小油坑停車場集合,行走一陣之後,由七星山的主幹步道切入箭竹林,經巨石堆,古火山口內的老墓與山神廟,之後到達七星主峰與七星南峰之間的「天坪」[1]。準備進行「凱達格蘭古文明」的祭壇、金字塔、石雕與地洞群的夜間遊覽。此地除了有傳說中的「凱達格蘭古文明」遺址之外,也存在基督教的十字架基座、日本時期神社遺址、玄天上帝祠遺址、山神廟、竹子湖曹家先人的風水等,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即是各路宗教的靈場。本次行程設計讓參與者以親臨現場的方式,接近國家公園一般例行性的官方生態導覽不會規劃的地點,並以「凱達格蘭古文明」的「遺跡」[2]進行逐一的介紹與討論。牽引出火山地質知識與山林生態知識之外的文史想像。並在山巔之上,讓眾人進行換位思考,嘗試以火山的視角,望向台北盆地的城市燈火。參與者在每個地點之間平均駐足一小時多,眾人一夜未眠,在早上六點一起下山。

接著,「夜行者計畫」也以文化實驗的態度,試圖將夜間導遊的生態文史教育推向一種文化生產。在2020年10月01日的第三次夜行,眾人一起晚飯後,先帶著參與者

行走魔神仔崁古道。這是一處具有許多鄉野傳聞的古道,附近老一輩居民,皆有聽聞此地有魔神仔出沒的說法,在大屯山系及周遭也有不少相似的地名,例如士林的「魔神仔溝」、外雙溪與汐止交界的「魔神仔山」等地名,皆和漢人的魔神仔傳說有關。甚至出現一些凱達格蘭後裔族人與民間團體將魔神仔視為外星人的現象,讓這個陽明山地區的矮人傳聞,有著在矮人傳說與魔神仔之外的文化詮釋與想像空間。

    經過幾次的夜行,參與者之間也彼此逐漸熟悉,12位參與者們帶著行走於火山口的身體記憶,以及難辨自然/非自然形成的地景構造群。在前兩次夜行的共同經驗基礎上,進行回顧和討論。在第三次的行程中,主辦方讓每一位參與者準備自己想要分享與講述的材料,從自身的專業背景出發,交織著科學與火山地質史的講談、台灣飛碟照片和影像投映會、超自然敘事的圍爐夜談、科學家的靈異經驗、以及魔神仔作為當地人親身體會的口述,在生態學與政治禁閉空間之間的存在張力等問題與自我經驗展開討論。    例如,其中一位地球科學背景的隊員,向大夥分享在2010年代,伴隨著科學監測工作的進展,逐漸證實岩漿庫與火山通道的存在,火山活動被更為細緻的看到,推翻以往的認知。一方面,科學知識與技術的進展,不僅是對地底岩漿庫位置與火山構造的可視化,也隨著媒體的關注,重新帶給台灣社會另一種對於火山與環境的威脅感。另一位隊員則從政治歷史的脈絡切入當地魔神仔的傳聞,認為陽明地區的飛碟與魔神仔傳聞,可能與戒嚴時期此地的軍事管制區劃有關。12位參與者以人類學,宗教學,地理學,地球科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紥營進行跨夜/跨界的相互導聆,同樣一夜未眠的待到黎明,才結束這一次的活動。

與環境要件裡,一起對於生態思維與地質感知、域外敘事,進行重新描繪與聯結的行動。眾人圍座在陡峭山崁旁的亭子,週遭星光的閃爍與暗夜,形成一個暫存的不確定感。以此為基點,一個不斷交混的知識在夜裡彷彿瓦解了彼此學科與知識的分界。在同一個場域間共構某種協調的、唯有在現地行走才可能產生的行旅經驗。另一方面,在經過前兩次夜行後,來自不同領域、背景各異的參與者們所形成的臨時社群更加緊密,也各自發展出對「夜行者計畫」的思考。話題一路從魔神仔崁的傳說、飛碟目擊、記憶地景與政治空間、超自然與出神經驗聊到實際的地質探測方法。透過這些相異論述的交流,將參與者們實際走訪過的地景、以及所置身的空間重層化為一個可供不斷深掘的異質地層,同時也形塑出一個新的詮釋社群(沈克諭,2021/01/29)。

    2020年10月26至27日繼火口湖與天坪的夜行之後,進行著魔神仔崁的夜營,此次夜行者將從大屯火山群移往北台灣的海底火山群。同一批參與者,眾人從金山的磺港出發,途經魔鬼礁海域,航向深夜的外海,到達花瓶嶼附近,在暗夜的海平面,基隆海底火山群的上方,感知大地之下的暗潮湧動,從海嘯的視野回望島嶼的災變,進行這次橫越海/陸的「焱山夜談」。在長達6小時的夜航裡,行至花瓶嶼附近停留片刻,暗潮和引力牽引著眾人的暈眩和身體,回望島嶼的燈火,星空與圓月,讓眾人進行環境的感受。接著在回岸之後,眾人走進遭受到1867年基隆大海嘯侵襲的一處海岸探尋,在夜間找尋海蝕岩洞上的海嘯沉積層。這場海嘯波及金山、萬里與基隆一帶沿海,造成當時沿海村裸嚴重的災害和損失。夜行的古海嘯海岸與魔鬼岬相望,在海潮聲中度過暗夜,眾人行至岩岸與崖上的亭子,圍繞在海怪、不明生物、進行凌晨的夜談和導聆。

劃並在報名時規定,參與者必須進行系列性行程的參與。並以每次同進同出的方式,累積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再設計幾次夜間討論與知識共享的時間,打破聆聽者/講說者之間的二元關係。一方面,此種以「創新」(innovation)為核心理念與行動指標的夜間行程設計,融合了跨域參與協作共創的價值,將夜間導覽行程導入一種文化實驗的態度。[1]另一方面,也試圖在夜行中倡議「精神生態學」所提的生態論點,反對人類中心論本主義(anthropocentrism)的自然敘事,訴諸心理、身體、自然為一體的整全式宇宙觀。[2] 這裡的「生態」不僅止於自然科學的定義,也是人文學科意義上的「生態」,指一種關係性的意識,並強調生態意識(ecological consciousness)對反思火山災難議題的重要性。    進一步的說,災難性事件是在人們生產、活動過程中突然發生的、違反人們意志的、迫使活動暫時或停止,並且造成大量的人口傷亡、經濟損失的意外事件。而事故與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災難性事件會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如果從火山的視角,爆發所導致的各種岩漿流與火山碎屑,即是一種生態關係的重新分配和演繹。包括物種的生存空間、物質條件、土壤與氣體比例的重新組合。因而毀壞一座城市,只是一種事故,而非災害。而這種以地質為視野的生態想像,不是只有城市與地表物種的互動關係,而是垂直型的地質與的地表的關係想像。

因此,「夜行者計畫」並不僅止於對生態危機與現代性的反思,也不只是強調對未來後代的責任、人與自然關係平等的環境平等觀、以及實現人與自然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觀。更重要的是,在歷次的行程中進行不同學科之間、人與非人之間、地球生態與域外宇宙之間、城市與火山之間的多重換位思考。以火山這一特殊的地理場域開啟對於生態觀的思辨。試圖帶給參與者們極為異質的深度體驗的同時,也發展出具有特色的夜間遊覽形式,讓大眾藉由夜間漫遊的沉浸式過程,逐漸鬆動對於文化/自然之間的二分觀念,重新以身體感受並深思火山、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四、小結

    本文以「夜行者計畫」進行暗夜觀光的實作經驗為討論的案例,該計畫帶領觀眾在七星山、向天山、大屯山、北投、金山等地,進行夜間漫遊與導覽的形式,結合自然地景與歷史傳說,帶來不同於日間文化觀光、夜間生態導覽的面貌。如同學者蕭玥涓所述,發展生態旅遊必須在環境認知上強化除了以生態學的原則瞭解環境外,更應將生態學的理念深入轉化為人類價值體系中的一部分,以異於往昔的價值觀念界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蕭玥涓,2005)。生態旅遊這一路走來,歷經地方的自主運作及政府部門的全力推動。於今觀之,既然政府的全力推動,並不見得就優於民間自主運作。未來的出路,有很大部份是要取決於第三部門(例如NGO組織)的角色扮演,它將彌補國家與社會的不足(黃躍雯,2020)。而在NGO組織之外,或許民間的藝文團體也能協助開發不同模式、不同教育觀念、不同年齡階層的夜觀活動。      目前大多數的「夜觀」活動,普遍將自然視為一個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學式的觀察對象,除了是一種科學的凝視,也是將自然/文化二分的認知模式。雖然以導覽和解說的角度而言,未必會刻意去排除或區分文化或生態,舉凡與觀光資源相關的故事,都會納入解說題材。但在多數夜間生態的導覽當中,更強調的是山林生態、鄉野自然導向的敘事。然而,「夜行者計畫」在暗晚進行地方文史結合火山地景的導覽,並不只有科學式的觀察和體驗,更融入地方傳說與文史異志。創造一種蘊含著精神生態學意涵的夜觀活動。並藉由系列性行程的參與機制、活動時間設定、紅色頭燈穿戴裝置、強調知識共享的規劃等,讓這項另類的「夜觀」,同時也是某種文化實驗得以產生的文化—生態實踐。


[1] 關於文化實驗的價值,可參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網頁的相關闡述:https://clab.org.tw/about/

[2] 相關理念可以參閱,西奧多.羅斯札克(Theodore Roszak)等人著,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譯,《生態心理

  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台北:心靈工坊,2017)。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 著,章明儀    

  譯,《心智與自然:統合生命與非生命世界的心智生態學》(台北:商周出版,2003)。


[1] 在族人林勝義等人所定義之「天坪」範圍,係由七星山主峰、東峰、南峰圍繞而成的平坦區域,相關

  遺跡還有三角形祭祀碑、半月形池、陵寢、人造巨石及岩雕圖騰等。據發現人林勝義先生表示,該遺

  址以七星山附近的金字 塔為中心,廣佈七星山系。該遺址為凱達格蘭族人來自外星球的祖先所留下之

  生活遺跡,除了金字塔外,還包括 地道、尖石、動物圖騰、祖靈地、祭場、幾何文字圖案、五色人石

  像等等,林先生認為時間距今已有12,000年。現今地球人乃其祖先降臨臺灣之後,分批乘船移居各

  地而形成。參見(詹素娟,2004)。

[2] 此處要注意的是,學者詹素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報告結論

  是「無法證明所謂『遺跡』與『凱達格蘭文明』有關」,此份研究報告同時也指出「金字塔」並非人力

  所堆砌,而且民間人士指稱的外星遺址有部分在考古勘查時並未發現,發現的反而是晚出的人為刻意

  打製(詹素娟,2004)。因此凱達格蘭遺址與外星人之間的關聯,至今仍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


[1] 相關資訊可參見「夜行者計畫」之活動網頁:

https://spacestudio1219.com/%E8%B2%A0%E5%9C%B0%E7%90%86%E5%AD%B8%EF%B

  D%9C%E5%A4%9C%E8%A1%8C%E8%80%85%E8%A8%88%E7%95%AB/。

[2] 關於「引爆火山工程」藝術團隊的簡介如下:2016年,「引爆火山藝術行動」,在陽明山地區

  進行了一系列的燃煙計畫之後,在2017年,進入城市與火山的區域關係探討的創作,透過對

  2010年代新聞媒體報導的的火山形象,探討火山如何透過媒體被恐怖化,以及城市將自然他

  者化的問題。2018-2019年,以「焱山計畫」進行一系列的火山口的身體介入與行動調查,至

  今持續關注火山與、城市、人的關係。相關展演與發表包括:火環之海:星陣、焱山、群島的

  科學與藝術創研計畫(2021,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負地理學:近未來的蓋亞實踐與藝術

  計畫(2020,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第十屆媒介與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私立輔仁大

  學),環境與世界學術研討會(201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的深耕與應用」

  學術研討會(201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焱山計畫 (2018,空投台灣論壇,在地實驗計畫空間〉,

  引爆火山工程(2016,URS27M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相關資訊可參見「引爆火山工程」之網頁:

https://spacestudio1219.com/。


[1] 此處要注意的是,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在學術上有其嚴謹的定義,且具備一定之保育和永續發

  展之基礎內涵。並非到大自然、親近野生動植物就可稱之。事實上,基於自然只是生態旅遊的要素之

  一,所以遊程若僅只具備此要素,充其量只能稱為自然觀光(nature tourism或nature based tourism)或

  稱為生態遊程。

[1] 夜行者計畫(Project Nightcrawler)是一項夜間觀光與漫遊導覽的計畫,為2020年創立,計畫的

  指導單位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支持單位為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執行單位為「引爆火

  山工程」藝術團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