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族,隨伺在側:「引爆火山工程」的(非)科學─藝術實踐

文 | 張又升

 近幾個月來,幾乎所有追蹤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動態的朋友,都在社群媒體上被一系列關於「火山」的講座洗板,並且無法自拔地受講題名稱吸引:「負地理學」。僅從活動的簡介判斷,可能摸不著頭緒;實際參與並專心收聽後,我們又會發現,若干場次差不多要成為地理系和考古系師生的專題課。這一切所為何來?

  平時關注藝文活動的觀眾,對於自然界的結構和發展──尤其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是相對陌生的。但跟著「引爆火山工程」團隊(以下簡稱「引爆」)走下去,不只能聽到鄭世楠教授為了解一兩百年前台灣地震和火山的狀況,而不得不調動史料、閱讀古籍、探索前人發現的努力,還能在團隊的書面資料讀到,其成員也積極反思大眾媒體對火山形象的再現方式。似乎,人文的、科學的、自然的、社會的等素材,在他們手中被反覆翻玩,正要揉捏成一個新東西。

  以媒體對火山的再現為例,記者以往描述台北盆地火山爆發的可能性時,所用字眼皆有意引發閱聽人恐慌;即便訪問了學者,專業詞彙也隨即在轉換為通俗語意的過程中,喪失了精確性和原有的精神。對此,「引爆」頗不以為然。

  面對火山爆發,誰不害怕?但同樣的害怕卻有截然不同的深意:一種是想逃離災難現場,並視自然為洪水猛獸,極欲與之割裂,在設法改變它、扭轉它、征服它卻又無能為力後,只能越發挫敗,甚至憎恨;另一種帶著「人本為自然一部份」的想法,肉身儘管面臨毀滅的危機,但地球作為一個有機體,火山和各種所謂的「災害」從來就是其運行過程。

  如果我們能切換至後一種觀點,那至少可以化恐慌為理解,在無奈中稍加釋懷。這是「引爆」在去年之前就相當關心的課題。

2

  「引爆火山工程」由梁廷毓、許博彥、盧均展和盧冠宏組成。在與他們的對談中,主要負責梳理論述並對外發言的廷毓同意,團隊確實希望採取一個以自然生態或地球母體為主的觀點來重省社會。

  我們從官方網站也可以看到,他們去年的計畫即為「負地理學:近未來的蓋亞實踐與藝術計畫」,邀請學者就地質學和地理學來解說台灣及周邊火山及板塊運動是題中應有之意。2018至2019年,團隊還藉「焱山計畫—城市煙人調研、火山煙人調研、火山口夜營與調查」,親身走進大屯火山群,暫離城市束縛,重拾讓社會中人再次站起的自然脈絡,媒體所創造的「自然恐懼」即為此一時期的焦點之一;直到2020年,仍實際踏入火山觀測站,了解相關數據、指標和記錄方式。

  然而,「引爆」的對象不只是科學。事實上,再怎麼根據抽象原理來闡述地球各方面的機制,依舊逃不過人們對這個母體所產生的無數詮釋。在科學方法建立之前,先祖們早就摸索著許多方式,試圖有效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可見,就算「現代」科學尚未建立,人類對於「科學」──掌握事物運行機制的廣義智識活動──的追求卻是亙古不變的,而這股認識外在環境和求知的動力,不會只有冷冰冰的數字,勢必還參雜了各種想像。

  因此,自然科學的研究者得回頭認識從前人們對「異象」的說明;為了獲得整全而宏觀的視野,他們取徑古文,探查解釋和科學方法的廣闊空間。這也是為何「引爆」還虛構了「焱族」的存在,或不如說,創造一種在科學和非科學交界的象徵性物種:不畏高熱而能與火山共生的存在,悠遊於自然和社會之間,一下成為傳說中的「魔神仔」,一下又是口耳相傳的「外星生物」,在宇宙洪荒中歷盡千萬年──團隊去年便邀請研究者主講「外星生命」,而今年五月更舉辦了有關陽明山地區神秘事件及傳說的講座,這些講座在在與他們的關懷重疊。

  簡言之,在科學和民俗藝文之間存在著模糊地帶,因為從兩方面來看,它們彼此需要:科學在解釋現象時,總是涉及「假設」,研究者在此階段的思索未必合情合理,反而可能提出令人瞠目結舌的異想;民俗藝文人士所精於發揮的,也正是各種豐富的「假想」,儘管它們最後仍須面對能否解釋現象的挑戰。

3

  引爆火山工程團隊的目的,現在應該很清楚了。誠如廷毓所說的,他們最終要探索的,正是「知識類型」之間的差異、互動和混融。博彥也補充道:雖然如此,他們還是反對偽科學也並不迷信,因為「科學」、「非科學」和「偽科學」是三種不同東西,前兩者必須相互理解。也是在這裡,我們聊起了科幻小說。

就像許多讀者所感受到的,科幻小說的世界固然以不少「硬知識」為基礎,卻充滿想像力,現在讀來還是不切實際的、只屬於遙遠未來的東西,幾十年後都有可能成真,科學的原理和非科學的敘事在其中合而為一。如果「引爆」要寫一部科幻小說,「焱族」大概就是主角吧?從科學到人文,再從文學到藝術,我們來到「引爆」這次計畫的實現方式。

  在科學哲學的學術領域中,知識類型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引爆」的不同之處在於透過舉辦講座之外,更以影像創作思索這個問題,《焱族》就是代表,這也是今年計畫「火環之海:星陣、焱山、群島的科學與藝術創研計畫」的主軸。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影像創作是搭配實地展演和探勘而來的。若「負地理學」在社群中成功掀起話題,屬於吸睛的靜態學習,那「夜航者計畫」就是「巷仔內」的資深藝術愛好者最引頸企盼的,屬於強度略高的動態活動。舉例來說,8月23日,在方凱宏和李元治兩位專家的引導和解說下,參與者乘船於台灣外海──包括基隆嶼、北方三島、三貂角、龜山島等火山島之間──進行十二小時的航行。大家不只藉此學習專業知識,更親身感受浩瀚的自然,無論是其安適還是險峻的一面。

  不論是引領夜航,還是入山燃煙、考察炎岩,「下海」和「上山」的訴求彼此呼應,召喚著人們重新以地球為主體。這些具體行動讓自然界成為活靈活現的展演空間,取材於此的影像則既非劇情片,也非紀錄片,而是最能彰顯團隊主題的概念性錄像。在科學地認識自然環境之後,螢幕上奼紫嫣紅的色調和靜謐優雅的暗黑,為城市人所陌生的自然環境增添更多吸引力。

  欣賞這些作品和現場踏查時,也許潛行天地山海間的「焱族」正隨伺在側,默默觀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大家準備好進入那個晦暗不明的世界本源了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