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將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的概念,延伸至當代台灣媒體對於火山的影像再現與敘事操作的探討。從2012年至今,幾乎每年都會有一至兩則的新聞,報導「大屯火山是否即將噴發」、「台北恐會滅城」的新聞,而每次皆是由一些自然徵兆,透過媒體詮釋、誇張化的播報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例如,2012年7月,新北市萬里區公共溫泉水溫異常飆升至80度而造成一名7旬老翁不幸燙死的新聞。或是2014年2月 ,台北士林區發生芮氏規模4.0地震。2015年9月,大屯山附近的巴拉卡公路傳出地鳴聲。又或是2018年1月中旬,新聞報導七星山東南山麓懷疑有新裂口噴出大量白色煙霧。加上同年 1 月 17 日,北投發生芮氏規模5.7級地震的新聞報導等等。近年來,這類報導將大屯火山群塑造成令人驚駭的「恐懼地景」,將其形塑為需要排斥或迴避的自然,讓人與自然呈現出被二分、劃界的過程,並強化了恐懼的塑造。然而,人們所恐懼的並不是火山作為自然生態系的型態,而是新聞媒體將人與自然劃界,在再現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操作下,將自然他者化的災難場景。本文透過對於以上幾則新聞媒體報導的敘事策略與影像再現之分析,去拆解媒體塑造的火山形象,探討火山如何透過媒體被恐怖化,以及城市將自然他者化的問題。並進一步探究,除了「臺北滅城」的恐懼想像之外,今日應當以何種觀念看待火山。也藉此重新思考,台北的士林、天母、北投地區作為未來火山作用的可能範圍,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可能為何。
關鍵字:大屯火山群、科學傳播、再現政治、恐懼地景
壹、前言
大屯火山群位處於台北盆地正北方,面積達250平方公里,主要由七星山、紗帽山及竹子山等20餘座火山組成。根據過去的地質調查顯示,最近一次噴發約是一、二十萬年前,故大屯火山群過去常被認為是休火山或甚至是死火山。而2009年的火山灰研究指出,大屯山之最後一次噴發可能在五至六千年加前。上今日仍有火山噴氣、微震以及溫泉等火山活動徵兆,符合國際火山學的活火山定義。此外,其地表的地熱活動仍然極為明顯,例如大油坑、小油坑及庚子坪等地方均有強烈的溫泉與硫氣噴孔,同時根據噴氣所含氦同位素的分析研究,顯示部分噴氣來自岩漿源。而在2016年的研究證實,在新北市金山、萬里地底下逾20 公里處有岩漿庫,正式確認為活火山。至於岩漿庫是否將抬升至 地表噴發,抑或就此冷卻,仍屬未知。然而,近年來,每當關於大屯火山的相關研究、新發現登上媒體,或是大屯火山周遭區域發生地震、異狀之後,「大屯火山是否復活?」、「是否會引發災難?」幾乎是大眾或媒體必備問題之一。透過新聞媒體,火山往往被大肆渲染成極具威脅、恐怖,會致使台北滅城、上萬人流離失所等等的災難想像。 媒體透過對火山相關自然現象的編造與操作,形塑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並在人們的環境認知當中構造出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一方面,如同鮑曼(Zygmunt Bauman)在《流動的恐懼》(Liquid Fear)一書指出的,當代社會的恐懼已無所不在,當恐懼太多,人們就會對恐懼麻木,而當恐懼氾濫時,就成了娛樂。對大眾來說形成某種娛樂、刺激的來源。[1] 另一方面,也如同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Yi-Fu Tuan)在《恐懼的地景》(Landscape of Fear)一書中,對於多重恐懼的討論裡面,對於自然天災產生的恐懼,往往呈現出妖魔化的自然。[2] 而者筆認為在台灣,一方面,人與火山的關係,透過媒體的訊息操作,將大屯火山形塑為需要排斥或迴避的自然,呈現出劃界的過程,並強化了恐懼的塑造。另一方面,官方機構對於火山的數據監測與研究,原本是包含更為深層生態的探討,以及理解火山的相關知識,也透過媒體的簡化、傳播,強化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只是預防性的,數據監測背後所預設的也只是災難的發生。這個觀念,導致了人們面對火山的想像,只有災難與死傷。
然而,人們所恐懼的並不是火山作為自然生態系的型態,而是新聞媒體將人與自然劃界,在再現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操作下,將自然他者化、將生態關係簡化下的災難場景。因此,筆者認為這之中最關鍵的問題即是媒體的操作。我們應該反思,在城市與火山、人與火山之間的區隔,這個以往界定出的文明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背後的災難想像、恐懼與威脅,所謂何來。從2003到2018年之間,雖然數據監測研究技術日漸成熟,給予我們更多認識火山的面向,但媒體簡化了數據監測的目的,讓數據監測訊息,中介了人們與火山的關係。使我們對於火山,形成一套僵化、簡化的思維,而無法將人放置在更為深層與開放的生態關係之中思考人與火山的關係。
故,本文不會聚焦在「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概念的深究,而是將恐懼地景 (Landscape of fear)的概念,延伸至當代台灣媒體對於火山的影像再現與敘事操作的探討,並以2012到2018年的新聞報導為例,嘗試細緻的探究再現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操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貳、2012到2020年的火山新聞史回顧 2012年07月23日清晨,一名陳姓老翁疑似因為溫泉水溫過高,在新北市萬里區溫泉浴場泡湯時,被燙傷後送醫不治,由於該公共浴室7月初就因溫度驟升30度,讓水溫高達80度而封閉,當地部分居民對於此一反常現象議論紛紛,由於萬里地處大屯火山區邊緣,火山的隱憂也不脛而走。當時的新聞報導,大多是以「火山將爆發」之說,與此次的事情連結再一起,例如,「新北市萬里溫泉突「驟升30度」造成老翁燙死,引發關注,有人擔心難道有火山要爆發」[1]、「萬里溫泉水溫飆高現象受矚目,因而盛傳這可能是「火山爆發」、「強烈地震前兆」[2] 此外,新聞還連繫上美國電影的情節,進行對照:「整起事件有如電影《天崩地裂》情節翻版,幾乎一模一樣。電影《天崩地裂》中,山區內溫泉池溫度驟升,民眾不知
情跳下水,在池內被活活燙死,整個情節與萬里溫泉事件幾乎相同」[1]
2014年2月 ,台北市士林區發生芮氏規模4.0地震。震央因為出現在士林,深度約6.3公里。在此次地震發生之後「火山爆發」之說再度出現於媒體版面。以〈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北市:會持續監測〉、〈大屯火山群若爆發,恐毀大台北地區600萬人〉、〈大屯火山群要噴發?「地表下活動仍持續」〉等為標題,[2] 在新聞內容的敘述上也刻意塑造群眾的緊張感,例如,「不少人深夜都感到上下大震了一下,最後左右搖晃,民眾發現震央靠近陽明山,忍不住擔心難道是火山要爆發了嗎?」[3]、「快逃啊!12日凌晨在大屯山發生芮氏規模4.0地震,規模為26年來最大的一次」[4] 此外,也出現災難的臆測,並與龐貝城的歷史遭遇進行連結。例如,「一旦爆發,火山灰、岩漿等火山物質恐摧毀大台北地區600萬人,讓台北步上龐貝城翻版!」、「擔心大屯火山爆發,將會讓660萬雙北市民無處可逃」、「在台北市只能安置一千多位災民,住在台北市的中央將官等文武高官都得跟一般民眾一樣流落街頭」[5] 或是,出現台北湖重現的想像,以及信義區101大樓遭受損毀的疑慮。例如,「除了火山灰掩埋大台北地區的風險外,專家還擔心另外一點,如果大屯山爆發了,它噴發的火山泥恐堵住淡水河口,使臺北盆地變成水世界。」、「大屯火山若爆發,天母和北投會首當其衝,一千多度的岩漿將直衝台北盆地,101大樓可能付之一炬」[6] 甚至出現「滅國」的擔憂,例如,「一旦台北市發生火山爆發等毀滅性天災,造成台灣政經軍中心全毀,台灣有無因應對策?」[7] 另外,還有會造成「萬人塚」的預想。因為當時正值環保署進行「大故宮計畫」二階環評首次範疇界定會議,該計畫故宮預定於廣場下挖地下三層,做為陳列室,因此有媒體報導,擔心如果大屯火山爆發,故宮會成為萬人塚:「今年2月大屯山掉了一塊火山岩塊就造成士林4.5級地震,憂心火山一爆發,整個坍塌該區必成萬人塚」[1] 同時,新聞媒體也藉此回顧了以往火山活動所致的自然現象。例如,「翻查過去地震紀錄,在昨地震震央周遭5公里範圍內,平均每2到3年就會有一次規模約3左右的地震,每10到20年會出現1次規模4到5的地震,上次發生規模4以上地震是在1988年7月3日,當時規模達到5.3,曾造成陽明山花鐘塌陷一角」[2] 「1909年中和地區也曾發生規模7.3地震」[3]
2015年9月,大屯山附近的淡水地區,巴拉卡公路傳出地鳴聲。當年,因為台灣接連發生多達十次的有感地震,加上淡水區部分居民疑似聽到地鳴聲,因而引起媒體關注,「火山爆發」之說三度出現。新聞甚至收集、引用網友的反應來渲染真實感,「有位家住淡水的網友表示,從昨天開始就一直轟個沒停,十一樓都聽得到,感覺比較像地底下傳來的。其他網友也紛紛表示,剛剛在淡水河邊也有聽到」、「有網友表示,在大屯山區的巴拉卡公路附近上班,這幾天都聽到轟隆怪聲,另外家住淡水的網友也附和,也有聽到聲音,引發熱烈討論,有人擔心是火山爆發前兆」[4]、「可是現在陸陸續續還是可聽到轟隆的聲音」、「地鳴也未免太多天了,而且聲音是陸陸續續長達好幾個小時」[5] 但事情之後不了了之。 接著時間來到2017年,新聞媒體大肆報導的是,學者首度觀測證實在新北市金山、萬里地底下逾二十公里處有岩漿庫,並推估面積約等同四分之一個台北市大小。而火山爆發之說又再度隨之而起。這時新聞報導的描述,仍然不離災難的想像,例如,「一旦大規模噴發,炙熱的火山碎屑幾分鐘內就能橫掃數公里範圍,還會有火山熔岩流出,遠一點可能有火山彈,士林、北投都在影響範圍內,火山灰則會對整個北台灣造成影響」[1]、「一旦大規模爆發,台北市最大將面臨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危及北部核電廠安全」[2]、「這項調查結果讓不少民眾擔心大屯火山群恐會爆發,屆時台北盆地首當其衝」[3]、「陽明山居民首當其衝,而下坡的地方包括士林、天母、北投一帶將波及」[4] 相關新聞連結了陽明山居民、擴及士林、天母、北投地區,一直到台北盆地的災害臆想。同年9月,新聞報導「新北市金山一處社區流出酸水引發討論,由於該社區地理位置就位在大屯火山區。專家表示,不排除是火山在爆發前,氣體因為斷層作用噴進水中,導致水質變酸」[5] 大屯火山並非是死火山的事實再被提起。 另外,也帶出了核能的安全隱憂:「核二廠離大屯火山還有一段距離,影響應極輕微。不過,因為大屯山有可能是活火山,也再次證明外界對於核一及核二廠原本規畫採露天式的乾式貯存設施是有疑慮的」[6] 同時,上述的新聞訊息也被多家媒體總匯成一則新聞,回顧了近年來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及被猜疑為火山活動有關的自然現象,與活火山的論據結合。[7] 也藉此回顧了以往火山活動所致的自然現象,[8] 例如「過去大屯火山至少發生3次規模4以上的地震活動,例如1965年7月24日規模4.5,1988年7月3日規模5.3之地震,以及2014年2月12日規模4.2之地震。」[9] 從上述回顧燙死老翁的新聞以及回顧歷來地震的新聞來看,筆者認為,其意圖極為明顯,即是要疊加出火山可能會爆發的說服力,以及在感知層面上引發恐怖與危機感的效果。而這種不斷回顧以往事件的方式,在媒體的訊息策略中,意圖將自然活動事件化,是「透過人觀,詮釋、篩選過的自然」,而非自然本身,因為自然本身隨時皆處於運動的狀態。
2018年1月中旬,新聞大肆報導七星山東南山麓懷疑有新裂口噴出大量白色煙霧。引發火山產生明顯地質活動的疑慮。例如,「住在陽明山民眾近期發現,在七星山東南麓,連日噴出大量白色氣體且迷漫山間,質疑是否有地震或火山活動」[1]、「七星山東南麓面對陽明山民居稠密處,最近有居民近日目擊,胡宗南墓園上方原本長年平靜的山麓,連日開始持續冒出白色氣體」[2]、「近日許多陽明山上的居民發現,位在七星山東南麓、小油坑相對位置之處,這幾日不斷噴出大量白色氣體迷漫山間,紛紛擔心是不是小油坑的新火山作用爆裂口將產生」[3] 同年 1 月 17 日,北投發生芮氏規模5.7級地震。因為北投地震時間,讓新聞報導與前幾日發生的「火山作用新裂口」的新聞連結。火山爆發之說第五度出現。例如,「今天13:59北部地區發生規模5.7有感地震,震央台北北投,深度140公里,新北、台北震度3級。此次地震引發網友不斷發問難道是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嗎?」[4]、「北投今天下午發生芮氏規模5.7的深層地震,讓網友狂問,難道是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嗎?」[5]、「因為地處敏感地區,不少民眾會恐慌是否跟大屯火山活動有關」[6]、「1977年以來北部規模最大!17日下午1時59分台北發生芮氏規模5.7地震,震央就位在北投,民眾擔心牽連岩漿庫火山噴發」[7]。 接著2019年,士林地區發生3.2地震,深度僅9.1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幾日之後再度發生3.8地震,深度更淺,僅7.7公里,再次引發媒體將「台北變新龐貝?」的恐懼形塑。[1] 甚至在2020年科學家對於火山通道的發現,以及中央氣象及首度頒布火山災變警示燈號的措施,「萬年內恐噴發」的標題,再度被媒體大肆渲染,至今不輟。
同時,火山爆發導致天母、士林、北投、甚至台北盆地受到災害的說法也再度出現。例如,「台北市北投區17日午後發生芮氏規模5.7地震,加上日前七星山東南麓驚傳噴出大量氣體,若是噴發岩漿往南邊流動,首要遭受波及的是位於山腳下的天母、士林、北投」[2]、「台北市北投區17日午後發生芮氏規模5.7地震,加上日前七星山東南麓驚傳噴出大量氣體,不少民眾擔心大屯火山噴發,波及整個台北盆地。」[3] 火山碎屑流的災害、以及火山灰影響北台灣的想像也在新聞播報中被描述。例如,「由於震央就在北投,一旦大規模爆發,陽明山居民首當其衝,並波及士林、天母、北投一帶,火山灰將籠罩北台灣。時速上百公里的火山碎屑流可能數分鐘內橫掃數公里範圍的動植物,隨後火山熔岩流出,遠一點可能會有火山彈。」[4] 而核能的隱憂又再度與火山活動的災害擔憂結合,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七星山地表的異常活動引起各界恐慌,原能會15日表示,火山灰的飄散可能造成發電機具毀損,或堆積在建族物屋頂上」[5] 綜觀之,從2012年到2018年之間的新聞中,火山爆發與城市災難的想像、核電廠隱憂等等,透過媒體的播報,如同幽靈一般,不斷的經由每一次的「異狀」而復返,纏繞著城市與人的感知。但是,這種災難性的描述,其背後是將火山視為一種「只會造成危險」與「需要被防範」的對象。接下來,筆者會細緻的去分析,媒體傳播的火山訊息,如何一再的區隔人與火山的關係,甚至刻意的「危險化」、「他者化」城市與火山的關係。
參、恐怖與災難化的火山
每當有「異狀」發生時 (這裡指的是被視為「異狀」的自然),官方單位經由媒體所傳播的訊息,大多皆是「會持續觀測」、「定期監測」、「加裝監測站」、「相關單位已派人監測」、「加強監測工作」、「相關數據呈現穩定狀態」等說詞。過程中,媒體往往成為代替專家、學者、研究單位的發話者、傳話者的角色,也因此決定了訊息如何傳達的形式。
首先,媒體是扮演將訊息圖像化、災難化再現的角色,這往往也伴隨著將火山恐怖化的說詞。在媒體用語的方面,往往充斥著災難性的想像,訴諸於驚悚的言語,例如,「一旦爆發,火山灰、岩漿等火山物質恐摧毀大台北地區600萬人,讓台北步上龐貝城翻版!」、「除了火山灰掩埋大台北地區的風險外,如果大屯山爆發了,它噴發的火山泥恐堵住淡水河河口,使臺北盆地變成水世界。」、「大屯火山若爆發,天母和北投會首當其衝,一千多度的岩漿將直衝台北盆地,101大樓可能付之一炬」[1] 甚至將火山與人的關係,想像成人與超級炸彈的關係,例如,「大屯火山群地底下岩漿庫面積約1/4個台北市,有如超級炸彈。」[2] 炸彈是具有破壞性、殺傷力的武器,並用於戰爭,在此,隱隱的形塑了人與自然的戰爭、敵對關係。 從圖1、圖2可以看到,將台北101放置於火山爆發的災難場景之中,火山彈砸毀城市、電影化的場面、聳動的標題,皆是當代災難電影、大眾娛樂影像中的生產邏輯。例如,從美國於1997年公映電影《火山爆發》、《天崩地裂》。或是2014年的《龐貝》等等,這些螢幕背後的火山,在全球影視媒體與新聞傳播的時代,災難電影與災害新聞,也許大眾對於火山的經驗早已過度熟悉、甚至無感,火山主題電影的娛樂、刺激與媒體奇觀式的播報都是媒體經驗上習以為常的小菜,視覺的編造經驗取代了身體臨場,以及人在環境中的感知。形象特異化,強化火山與城市的對立與區別。因為,媒體透過以「地表的視角」所呈現的關係,忽視了地質結構的整體性,讓人與人之外的自然、城市文明與城市之外具有威脅的火山,被刻意的以區隔的關係凸顯出來。2017年,學者發現金山、萬里地底的岩漿庫時,從圖5可以看到,當時媒體繪製的是大屯火山與北投、天母、士林地區的相對位置,台北市仍然是媒體用來塑造災難的地點。2018年初,疑似發現新火山裂口與發生北投地震時,媒體則將台北繪製成「台北湖」,想像火山作用與地層錯動的結果。在圖6中,北投、天母、士林地區仍是媒體強調的災害重點區域。無論像是圖7將臺北盆地繪製成堰塞湖,或是或是圖8將城市繪製成被火山泥覆蓋的地區,筆者認為,這種將人口聚居的地區「重新自然化」的圖像繪製,並非是生態式的想像,而是本文一直強調、批判的「災難事件的塑造」。
綜觀之,媒體繪製的圖像是充滿「災難想像的地圖」,而非「災害範圍預測圖」,更遑論是從根本的生態關係所發展出的圖繪。從2014到2020年,在人與火山的關係上,雖然防災的觀念、監測系統、研究資料越趨完整與豐富,但是仍無法脫離「城市浩劫」、「災難導向」的思維。然而,若將上述新聞的圖像與官方單位繪製的災害潛勢圖對照,在圖9中會發現,該圖與媒體繪製的受災圖像差異極大,在災害潛勢圖中,淡水、北投、天母、士林地區只有部分區域受到火山泥流的影響,火山熔岩流與碎屑流只影響山區。但是在金山、萬里地區卻是大面積的火山碎屑流覆蓋,除了覆蓋大部分的山區,也影響到了金山與萬里市區。因此,筆者認為問題是,媒體的再現方式,是針對台北市人口密集區的居住者,以及增添災害對於市區的威脅感,並刻意忽略位處都市邊緣的金山、萬里地區。
再來,媒體則是替相關的官方單位傳話,擔任安撫民心的角色。例如,在2012年,金山發生老翁燙死的意外時,媒體寫道「中央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江崇榮表示,陽明山大屯山系已是休火山,熔岩距離地表有10公里遠,火山爆發可能性相當低」[1]、「中央地質調查所表示,金山、萬里一帶未設觀測站,但至目前為止,大屯火山群幾個溫泉水質觀測均未發現異常,顯示並無火山爆發徵兆」。[2] 或是在2014年,士林發生地震時,媒體播報「中央氣象局和學者都說,台灣前一次火山爆發推估是數千年前的事,目前監測火山活動也無異常,民眾不用擔心」[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表示,在陽明山地區發生的有感地震,研判應與山腳斷層沒有太大關連性,未來也將持續監測大屯火山群及山腳斷層活動性,目前大屯火山仍處於穩定的狀態,請民眾毋須過於驚慌」。[4] 而在2017年,金山與萬里一帶發現岩漿庫時,媒體報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原本就有持續觀測大屯山動態,目前沒有岩漿接近地表跡象,民眾不要恐慌」[5]、「中央氣象局曾解釋,如一天超過200次規模1以上的地震,才是火山噴發的前兆,因此,即便地表下有岩漿庫,以及岩漿活動的現象,都不代表會馬上噴發,民眾不須太過慌張」[6]、「氣象專家說,一般會爆發的火山通常岩漿庫深度在10公里內,但大屯火山岩漿庫位在20公里深,威脅性比較小」[7] 或是在2018年,北投發生地震時,媒體寫到「目前大屯火山觀測資料無異常,民眾不必多慮」[8]、「地質調查所初步研判,此地震與火山活動無關,火山沒有醒」[9]、「北投地震和大屯火山無關,不會因此引發大屯火山群爆發,請民眾不用過度臆測」[10]、「氣象局及中央地調所都強調,地震主因來自地層深處的板塊活動,與大屯火山群無關,也不會引發火山爆發」。
綜上所述,一方面,時常出現的語句包括「火山爆發可能性相當低」、「並無火山爆發徵兆」、「火山活動無異常」、「大屯火山仍處於穩定的狀態」、「目前沒有岩漿接近地表跡象」等說詞。另一方面也會使用「民眾不須太過慌張」、「民眾不用擔心」、「民眾毋須過於驚慌」、「民眾不要恐慌」等詞句。先不討論官方在意的民眾心理學層面的問題,從媒體的訊息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即使是安撫民眾的話語,字裡行間仍透露著火山只有傷害性一面,而這同樣是災難導向的敘事邏輯,背後暗示的是自然會造成人的生命危險,並以此將災難與人的關係對立起來。然而,這是一組假的對立關係,或是一個假想出來的關係,其概括、取代了人與火山之間的其他可能。
肆、數據中介與傳播的火山
最後,則是筆者認為媒體讓人們最為無意識的操作,甚至內化成為「自我安心」、產生「讓渡自我話語權」的作為。從媒體的報導中時常可以見到,「透過專家、官方人員、火山監測員的實地勘……」、或是「經過火山監測站的數據資料分析……」,等等的描述。其中,「觀測」、「監測」、「監測站」、「數據資料」等用詞,透過媒體的播報,要傳達給民眾的訊息,其實是在民眾與火山之間隔出一個「官方監測單位、專業研究人員、火山科學專家」的位置,這群人彷彿壟斷了與火山溝通的語言。在本節,筆者將舉出新聞中的用語,如何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形塑成一種分離,並透過「監測」、「觀測」的說詞,簡化了原本可以呈現的複雜關係。 例如,2012年,金山老翁遭燙死的事情之後,媒體報導「經濟部水利署、中央地質調查所及水利、應用地質技師、台灣溫泉研究發展中心30日下午前往勘查。大屯火山觀測站也派員針對水質、水溫進行採樣,了解其酸鹼度、導電度的變化。」、「曾任水利署長的新北市政府秘書長陳伸賢,30日率專家會勘該溫泉。目前先定期監測水溫,並加裝火山監測站。」[1] 在2014年,士林地震之後,也是類似的說詞:「大屯火山觀測站主任林正洪分析,火山噴發前地震次數會突然暴增,噴發氣體數量異常增加、氣體成分改變等狀況,但從大屯山取得的觀測資料,都無異常變化。」[1] 、「北市消防局表示,大屯山火山並無立即危險性,目前由大屯火山觀測站與中央氣象局持續監測。」[2] 在2016年,淡水出現地鳴聲之後亦是:「大屯火山觀測站李姓觀測員表示,2日下午會派人監測。」[3] 在2017年,發現岩漿庫之後,媒體還是以相似的方式轉達訊息:「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原本就有持續觀測大屯山動態」[4]、「氣象局表示,目前與行政院科技部大屯火山觀測站長期合作,有8個即時地震站可將地震發生時資料傳回氣象局處理,氣象局長期持續監測大屯火山地區之地震活動。」[5] 在2018年,七星山新爆裂口疑似出現之後,仍是同樣的說法:「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區域地質組李組長表示,根據大屯火山觀測站近期回報的監測結果,目前大屯火山與金山、山腳斷層相關數據,都仍在背景值裡,呈現穩定狀態。」[6]、「大屯山火山觀測站主任林正洪表示,從觀測資料顯示,並無異常地震活動的前兆;經濟部地調所也指出,就現場查看與監測資料來看,沒有任何異常狀況。」[7]、「地調所昨日調查人員進行現地踏勘,今天又會同陽管處共同勘查,研判並無新的爆裂口產生,地調所未來將加強附近區域的監測工作。」[8] 同年,北投地震之後,還是一樣的說詞,「地調所也已向大屯火山觀測所聯繫,目前並無異常狀況,但觀測所仍會將地震時所蒐集的數據再做進一步分析,同時派人實地觀察現況。」[9]、「目前大屯火山觀測資料無異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曹恕中也說,一般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地震深度至多20公里內,加上大屯火山並無異常觀測現象,可推斷地震與火山活動無關。」[1] 乍看之下,媒體看似客觀的陳述了官方監測、專業研究單位的訊息,但這其實是一種歪曲的代言,既代言了監測技術背後的複雜訊息,將火山持續在變動的狀態轉化為穩定的自然。也代理了人們與這些監測技術之間的認識路徑。
筆者認為,「觀測」、「監測」、「監測站」、「數據資料」,皆是一種人所發展出來,用以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方法,即時的監測系統是一種人與火山的中介,如同「人」與「非人」之間語言翻譯機制,讓彼此的交互性得以被凸顯。事實上,已經有許多討論,是關於火山活動可能在更大的空間尺度與大氣環境中,受人為力量的影響,讓火山產生諸多地質反應(如地震、地鳴,甚至其他地質作用),而這勢必會反過影響人的生存狀態。例如,許多科學家在研究人類造成的全球氣候變遷,與板塊活動、火山作用的關係。[2] 而荷蘭大氣化學家Paul Crutzen也於2000年提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的人類世(Anthropocene)論點。[3] 因此,當我們將區域性的火山監測,放置到大範圍的環境空間尺度之中,這之間明顯是一個不斷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人對於自然的「監控」,也非主體之於客體的關係。在此意義下,火山學(Volcanology )就不只是對於火山的單向研究,而是人與火山互動的實踐過程。 然而,大眾媒體往往將「科學用語」(「觀測」、「監測」、「監測站」、「數據資料」)簡化成某種「科學的安全保證」,媒體口中的「數據」與「監測」,只是為了讓人信服技術、科學對自然現象的掌握,而非是讓人可以更複雜的意識到人與自人的關係。換言之,「數據」與「監測」被剝離出原本的概念,成為一個「空詞」,中介了人與火山的關係。要言之,透過媒體的轉譯,「觀測」、「監測」、「數據資料」的訊息意義被抽空了,民眾無意地將人與火山的「關係仲裁權、話語權」讓渡給官方機構。進一步的,「科學的安全保證」,也讓大眾將人與火山的關係停留在彼此「互不相干」、「相安無事」、「無關係就是最好的關係」的思維中,但卻沒有意識到,事實上,人與火山是處在同一個生態關係之中。而這裡指的關係是指,目前大屯火山區域附近的道路,都是依據地形與觀光景點去開發的,例如,火山活動區、或是車道與步道的空間分布,決定了人在這之中的行為方式。另外,周遭的由飯店、旅館所形成的「溫泉經濟圈」、溫泉管線等等。這些基礎建設所構成的
空間型態,很明顯的被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地形與地質決定,長久影響著人在這一區域與火山、天然資源、或是各種生物的互動方式。而這個事實,從來沒有被呈現出來。
綜觀之,媒體除了將火山視為他者,進而「恐怖化」之外,還進一步在人與火山之間插入一個專業人員的位置,替民眾與火山溝通的位置。藉由上述媒體層層的操作過程,將火山與人的關係多重、分層的區隔開來,指認為引發災難與威脅生命的恐怖製造者。換言之,媒體將火山活動「事件化」、危機化、恐怖化,讓「異狀」發生的時候,人才會意識到與火山的關係,而且僅是一種「被防範者」與「製造傷害者」的關係。要言之,恐怖與災難化的敘事,從來未被反思。人與火山的關係,也從未被真正的思考過。透過語句轉述、圖像再現,媒體不斷將火山形塑成「恐懼的地景」。因此,媒體再現下的火山是被層重代言的自然。這些單位與人員,每每在發生事情之後,皆會立即做出某些「擔保」,從官方單位,內政部、消防署、氣象局、地質調查所、大屯火山觀測站[1]、能源會、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地質所、學者、教授,到地方單位台北市政府、消防局、里長等等。火山與人由數據與監測所中介,同時被官方單位掌握、最後透過媒體操作,以新聞的方式,他者化、恐怖化的報導。這一結構最終在媒體的介面上集結,形成一套組裝訊息的共謀體系,代替自然說話,甚至多次斷定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將自然視為處於「人之外的他者」。讓人與火山的關係,被屏除了實質空間中的關係,成為被傳播媒介所中介的地理。
伍、結語 火山監測工作有其科學的嚴謹性,例如透過地震資料和氣化資料的相互比較,判定火山活動的情況,不會片面因為地震活動頻繁就認定是火山噴發的前兆。因此在官方的角度,每當媒體播報有「異狀」或「發現」時,官方單位經由媒體所傳播的訊息,大多皆是以「正常能量釋放」、「會持續觀測」、「加強監測工作」的方式來應對民眾的焦慮。過程中,科學家必須將記者能理解的知識,傳遞給新
聞媒體,以防資訊與觀念的誤報,而媒體往往為科學家、學者、研究單位的中介,擔任向社會大眾發話者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科學進展也伴隨著媒體的關注,這些來自火山的信息和知識,正在重組我們所處社會對於火山的認知。社會這端亦開始大量出現「是否對我們的安危與生存有所影響?」的問題。另一方面,筆者可以理解,新聞不像是教科書或科普書,報導的議題本身仍有它非常獨特的「事件」特質。而本文在討論分析中,不斷地提及「觀測/監測」等用詞,關注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分殊,而欠缺一種動態及互動的過程或說明。關於這樣的論述,在其實踐性層面,這樣的新聞該如何報?會如何被敘事?所有火山的議題都能這樣報導嗎?這裡面牽涉到許多脈絡與事件情境的問題,未來需要有再討論的空間。
一方面,在人類感知光譜的兩端,我們無法透過肉眼與肉身注意到火山那綿延不斷的細微震動與低頻地鳴,而長時間尺度下產生的地殼變形,無論是垂直抬升或橫向傾斜,這些有如火山的心跳(不定期的週期性地震)、噴氣(地鳴)、溫度(地熱)、血流(岩漿庫與熱液系統)的生息,需要藉由儀器觀測、數據轉換、震波辨位、波形分析、聲頻辨識等方式,人才能感知到青山蔓草底下暗流湧動的火山生命體——大屯火山群的躍動。另一方面,這個知識若展現在科學術語、數據和運算模型之中,則需要過「科普」的話語轉譯成社會能理解的言說。比較具有科學性及邏輯性的火山議題深度探討,在這一個期間並非沒有(例如,公共電視的相關科普節目)。但是,從2012年到2020年間,大多媒體報導的火山新聞可以發現,每當關於大屯火山的相關研究、新發現登上媒體,或是大屯火山周遭區域發生地震、異狀之後,「大屯火山是否復活?」、「是否會引發災難?」幾乎是大眾或媒體必備標題之一。透過新聞媒體,火山往往被大肆渲染成極具恐怖的「自然怪獸」,添加會致使「台北滅城」、「上萬人流離失所」等等的災難想像。媒體透過對火山相關自然現象的編造與操作,形塑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並在人們的環境認知當中形成一種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
進一步的,透過訊息圖像化、災難化的再現,被媒體恐怖化的火山,並非與人存在於同一個生態系之中,而是一種生命與災難存亡的對立狀態。此外,大眾媒體往往將「科學用語」(「觀測」、「監測」、「監測站」、「數據資料」) 簡化成某種「科學的安全保證」,媒體口中的「數據」與「監測」,只是為了讓人信服技術、科學對自然現象的掌握,而非是讓人可以更複雜的意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
[1] 大屯火山觀測站TVO(Taiwan Volcano Observatory-Tatun)由國科會與內政部於陽明山國家公
園內成立,以加強監測未來大屯火山可能潛在活動,並整合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氣象局、
中央研究院及國內各大學分析研究成果,建立多項火山監測系統及平台,同步監測大屯火山
活動並進行研究。
[1] 蘋果日報,〈北市5.7地震 41年最強 免驚 氣象局:無關大屯火山〉,《蘋果日報》,
2018/01/18,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118/37907471/。
[2] 但是此項討論在科學界仍有諸多爭議。
[3] 但「人類世」是否己經開始,又在何時開始,在學界仍然存在爭議。
[1] 許敏溶,〈大屯山6千年前曾噴發〉,《蘋果日報》,2014/09/28,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40928/36112993/。
[2] 盧姮倩,〈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北市:會持續監測〉,《東森新聞》,2014年02月12日,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355.htm。
[3] 褚于翔,〈淡水「神秘怪聲」轟隆連三天 驚動大屯火山觀測站啦!〉,《東森新聞》,2015
年09月0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02/558742.htm。
[4]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恐爆發?辛在勤:有岩漿庫不等於活火山〉,《蘋果日報》,
2017年02月21日,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1/1061000。
[5]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氣象局:大屯火山3次地震 疑岩漿冷卻地層塌陷所致〉,《東森新
聞》,2017年02月2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1/871218.htm。
[6] 高德順,〈驚!七星山出現新火山作用爆裂口?地調所將勘查〉,《中時電子報》,
2018年01月14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4000923-260405。
[7] 蘋果生活中心,〈七星山裂口噴出大量白色氣體,地調所:初判無異常徵兆〉,《蘋果日報》,
2018/01/14,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4/1278455。
[8] 黃佩君,〈七星山冒煙恐噴發? 地調所:天冷下雨造成、免驚〉,《自由時報》 ,2018-01-15,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12647。
[9] 洪德諭,〈北投發生規模5.7地震,大屯火山觀測所無異常數據〉,《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7/1280374/。
[1] 東森新聞地方中心,〈疑地層擾動 萬里溫泉驟升30度將設「火山監測站」〉,《東森新聞》,
2012年08月3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31/96225.htm。
[1] 今日新聞社會中心,〈水溫飆2倍!萬里公共溫泉燙死老翁,民憂大屯火山噴發〉,《今日新
聞》, 2012/08/24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20824/233578。
[2] 蘋果日報突發中,〈萬里溫泉燙死人,地層擾動肇禍〉,《蘋果日報》,2012年09月01日,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20901/34479112/。
[3] 許敏溶,〈大屯山6千年前曾噴發〉,《蘋果日報》,2014/09/28,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40928/36112993/。
[4] Ttoday財經中心,〈地調所:大屯火山每天10微震 士林地震無關山腳斷層 〉,
《ETtoday旅遊雲》,2014年02月14日,
[5]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恐爆發?辛在勤:有岩漿庫不等於活火山〉,《蘋果日報》,
2017年02月21日,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1/1061000。
[6] 自由即時新聞,〈大屯火山噴發前兆 「一天200次規模1以上地震」〉,《自由時
報》,2017/02/20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81416。
[7] 徐紹芸、胡克強,〈大屯山下藏岩漿庫!專家:一般深度10公里內才會爆發〉,《三立新聞
網》,2017/02/21,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27092
[8] 蘋果日報,〈北市5.7地震 41年最強 免驚 氣象局:無關大屯火山〉,《蘋果日報》,
2018/01/18,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118/37907471/。
[9] 洪德諭,〈北投發生規模5.7地震,大屯火山觀測所無異常數據〉,《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7/1280374/。
[10] 林郁庭,〈北投5.7地震 民驚: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嗎?氣象局回應〉,《中時電子報 》,2018
年01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7003841-260405。
[1] 東森生活中心,〈大屯火山群若爆發,恐毀大台北地區600萬人〉,《東森新聞》,2014/02
/12,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275.htm。
[2] 可參閱,〈大屯火山群岩漿庫1/4北市大「如超級炸彈〉,《蘋果日報》,2018/01/17,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17/1280385/。
[1] 東森生活中心,2012。〈火山區溫泉燙死人,電影《天崩地裂》真實版〉,《東森 新聞》,
2012/08/24。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24/92985.htm。下載日期:2020年 10月 05
日。東森生活中心,2014。〈大屯火山群若爆發,恐毀大台北地區600萬人〉,《東森新聞》,
2014/02/12。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275.htm。下載日期:2020年 10月 05
日。褚于翔,2015。〈淡水「神秘怪聲」轟隆連三天 驚動大屯火山觀測站啦!〉,《東森新聞》,
2015/09/02。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02/558742.htm。下載日期:2020年 10月 0
日。顏靜宇、李英瑋、 杜宇喬,2017。〈金山無端冒酸水,專家:恐火山爆發前兆〉, 《中時
電子報》,2017/09/04。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904。下載日期:2020年
10 月 05日。 陳怡伶,2018。〈士林、天母注意!1/4台北大「超級炸彈」,大屯火山會再爆
發 〉,《東森新聞》, 2018/01/18。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8/1095391.htm。 下載
日期:2020年 10月 05日。
[2] 陳怡伶,〈士林、天母注意!1/4台北大「超級炸彈」,大屯火山會再爆發〉,《東森新聞》,
2018年01月18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8/1095391.htm。
[3]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北投5.7地震主因出爐:台北地下150公里「隱沒帶」引火山噴發?〉,
《東森新聞》,2018年01月1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7/1094985.htm。
[4]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群岩漿庫1/4北市大,「如超級炸彈」〉,《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17/1280385/。
[5]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七星山新火山爆裂口? 原能會:核電廠進行加強監控〉,《東森新
聞》,2018年01月15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5/1093180.htm
[1] 蘋果生活中心,〈七星山裂口噴出大量白色氣體,地調所:初判無異常徵兆〉,《蘋果日報》,
2018/01/14,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4/1278455。
[2] 高德順,〈驚!七星山出現新火山作用爆裂口?地調所將勘查〉,《中時電子報》,
2018年01月14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4000923-260405。
[3] 三立新聞生活中心,〈驚!狂噴白色煙霧,七星山疑出現新火山作用爆裂口〉,《三立新聞
網》,2018年1月14日,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36177。
[4] 林郁庭,〈北投5.7地震 民驚: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嗎?氣象局回應〉,《中時電子報 》,2018
年01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7003841-260405。
[5] 張博亭,〈網友憂北投地震恐致大屯火山爆發 當地里長:噴氣孔沒冒煙〉,《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7/1280369。
[6] 賴文萱,〈北市41年來最強震!北投5.7地震,跟大屯火山有關?氣象局回應〉,《東森新
聞》,2018年01月1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7/1094755.htm。
[7]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1/4台北大超級炸彈!最強5.7地震衝擊岩漿庫,大屯火山醒了?〉,
《東森新聞》,2018年01月18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8/1094983.htm。
[1]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大屯山底藏「1/4台北市」岩漿庫,學者首證實為活火山〉,《東森新
聞》,2017年02月20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0/870603.htm。
[2]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恐爆發?辛在勤:有岩漿庫不等於活火山〉,《蘋果日報》,
2017年02月21日,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1/1061000。
[3] 吳柏緯,〈發現大屯火山岩漿庫 學者:未達爆發風險區〉,《自由時報》,2017年02月21
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82207。
[4] 林良齊,〈大屯火山恐突然噴發?觀測站:高機率能預測免太擔心〉,《聯合新聞網》,2017
年04月25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424023。
[5] 顏靜宇、李英瑋、 杜宇喬,〈金山無端冒酸水,專家:恐火山爆發前兆〉,《中時電子報》,
2017年09月04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904005083-260405。
[6] 洪敏隆,〈大屯火山群是否影響核電廠安全,原能會這麼說〉,《蘋果日報》,2017/02/27,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7/1065261。
[7] 可參閱〈藏岩漿庫!大屯火山證實「活火山」,4年前水溫爆增30度燙死人〉,《東森新聞》,
2017年02月2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1/869872.htm。
[8] 可參閱〈火山爆發前兆?水溫異常飆升、地鳴怪聲引聯想〉,《三立新聞》,2017/02/21,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27115。〈大屯山岩漿庫引地震、怪聲 4年前水溫
飆升燙死老翁〉,《自由時報》,2017/02/21,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81462。
[9]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氣象局:大屯火山3次地震,疑岩漿冷卻地層塌陷所致〉,《東森新
聞》,2017年02月2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1/871218.htm。
[1]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大故宮計畫」挖窟窿 大屯火山爆發恐成「萬人塚」〉,《東森新聞》,
2014年06月09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609/365940.htm。
[2] 張勵德,〈大屯山地震曾達5.3,陽明山花鐘塌了〉,《蘋果日報》,2014年02月12日,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40212/342807。
[3] 盧麗蓮,〈氣象局:1909年中和曾有7.3強震〉,《蘋果日報》,2014年02月12 日,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40212/342760。
[4] 中視新聞台,〈淡水轟隆怪聲連三天 引網友議論〉,《中視新聞》,2015年09月03日,
[5] 褚于翔,〈淡水「神秘怪聲」轟隆連三天 驚動大屯火山觀測站啦!〉,《東森新聞》,2015
年09月0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02/558742.htm。
參考文獻
東森地方中心,〈疑地層擾動,萬里溫泉驟升30度將設「火山監測站」〉,《東森新聞》,2012
年08月3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31/96225.htm。
ETtoday新聞雲社會中心,〈萬里公共溫泉飆至80度殺死老翁 陽明山火山群是兇手?〉,
《ETtoday新聞雲》,2012年08月24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24/92395.htm。
東森生活中心,〈火山區溫泉燙死人,電影《天崩地裂》真實版〉,《東森新聞》,
2012年08月24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24/92985.htm。
東森生活中心,〈碰!士林罕見規模4地震,專家:大屯火山群地震不尋常〉,《東森新聞》,
2014年02月1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202.htm。
東森生活中心,〈火山防災拖5年沒下文…李富城:士林地震是「警示」〉,《東森新聞》,2014
年02月1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227.htm。
賴映秀,〈大屯山系火山若爆發,綠委憂:雙北民眾無安置之處〉,《東森新聞》,2014年02
月12日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273.htm。
東森生活中心,〈大屯火山群若爆發,恐毀大台北地區600萬人〉,《東森新聞》,2014年02
月1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275.htm。
周克鈞,〈天災完全沒對策,天龍國的「龐貝」滅城危機〉,《新新聞》,2014/02/25,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politics/realtime/20140225/350853。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大故宮計畫」挖窟窿 大屯火山爆發恐成「萬人塚」〉,《東森新聞》,
2014年06月09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609/365940.htm。
張勵德,〈大屯山地震曾達5.3,陽明山花鐘塌了〉,《蘋果日報》,2014年02月12日,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40212/342807。
盧麗蓮,〈氣象局:1909年中和曾有7.3強震〉,《蘋果日報》,2014年02月12 日,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40212/342760。
中視新聞台,〈淡水轟隆怪聲連三天 引網友議論〉,《中視新聞》,2015年09月03日,
褚于翔,〈淡水「神秘怪聲」轟隆連三天 驚動大屯火山觀測站啦!〉,《東森新聞》,2015
年09月0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02/558742.htm。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大屯山底藏「1/4台北市」岩漿庫,學者首證實為活火山〉,《東森新
聞》,2017年02月20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0/870603.htm。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恐爆發?辛在勤:有岩漿庫不等於活火山〉,《蘋果日報》,
2017年02月21日,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1/1061000。
吳柏緯,〈發現大屯火山岩漿庫 學者:未達爆發風險區〉,《自由時報》,2017年02月21
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82207。
林良齊,〈大屯火山恐突然噴發?觀測站:高機率能預測免太擔心〉,《聯合新聞網》,2017
年04月25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424023。
洪敏隆,〈大屯火山群是否影響核電廠安全,原能會這麼說〉,《蘋果日報》,2017/02/27,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7/1065261。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氣象局:大屯火山3次地震,疑岩漿冷卻地層塌陷所致〉,《東森新
聞》,2017年02月2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1/871218.htm。
顏靜宇、李英瑋、 杜宇喬,〈金山無端冒酸水,專家:恐火山爆發前兆〉,《中時電子報》,
2017年09月04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904005083-260405。
蘋果生活中心,〈七星山裂口噴出大量白色氣體,地調所:初判無異常徵兆〉,《蘋果日報》,
2018/01/14,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4/1278455。
高德順,〈驚!七星山出現新火山作用爆裂口?地調所將勘查〉,《中時電子報》,
2018年01月14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4000923-260405。
三立新聞生活中心,〈驚!狂噴白色煙霧,七星山疑出現新火山作用爆裂口〉,《三立新聞
網》,2018年1月14日,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36177。
林郁庭,〈北投5.7地震 民驚: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嗎?氣象局回應〉,《中時電子報 》,2018
年01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7003841-260405。
張博亭,〈網友憂北投地震恐致大屯火山爆發 當地里長:噴氣孔沒冒煙〉,《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7/1280369。
賴文萱,〈北市41年來最強震!北投5.7地震,跟大屯火山有關?氣象局回應〉,《東森新
聞》,2018年01月1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7/1094755.htm。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1/4台北大超級炸彈!最強5.7地震衝擊岩漿庫,大屯火山醒了?〉,
《東森新聞》,2018年01月18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8/1094983.htm。
陳怡伶,〈士林、天母注意!1/4台北大「超級炸彈」,大屯火山會再爆發〉,《東森新聞》,
2018年01月18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8/1095391.htm。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北投5.7地震主因出爐:台北地下150公里「隱沒帶」引火山噴發?〉,
《東森新聞》,2018年01月1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7/1094985.htm。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群岩漿庫1/4北市大,「如超級炸彈」〉,《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17/1280385/。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七星山新火山爆裂口? 原能會:核電廠進行加強監控〉,《東森新
聞》,2018年01月15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115/1093180.htm
許敏溶,〈大屯山6千年前曾噴發〉,《蘋果日報》,2014/09/28,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40928/36112993/。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大屯火山恐爆發?辛在勤:有岩漿庫不等於活火山〉,《蘋果日報》,
2017年02月21日,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70221/1061000。
自由即時新聞,〈大屯火山噴發前兆 「一天200次規模1以上地震」〉,《自由時
報》,2017/02/20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81416。
徐紹芸、胡克強,〈大屯山下藏岩漿庫!專家:一般深度10公里內才會爆發〉,《三立新聞
網》,2017/02/21,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27092
蘋果日報,〈北市5.7地震 41年最強 免驚 氣象局:無關大屯火山〉,《蘋果日報》,
2018/01/18,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118/37907471/。
洪德諭,〈北投發生規模5.7地震,大屯火山觀測所無異常數據〉,《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7/1280374/。
林郁庭,〈北投5.7地震 民驚: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嗎?氣象局回應〉,《中時電子報 》,2018
年01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7003841-260405。
蕭玗欣、黃佩君、吳柏緯,〈41年來最大!北投5.7地震 與大屯火山群無關〉,《自由時
報》,2018/01/18,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69586。
東森新聞地方中心,〈疑地層擾動 萬里溫泉驟升30度將設「火山監測站」〉,《東森新聞》,
2012年08月3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31/96225.htm。
盧姮倩,〈大屯火山要爆發了?北市:會持續監測〉,《東森新聞》,2014年02月12日,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12/324355.htm。
東森新聞生活中心,〈氣象局:大屯火山3次地震 疑岩漿冷卻地層塌陷所致〉,《東森新
聞》,2017年02月21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21/871218.htm。
黃佩君,〈七星山冒煙恐噴發? 地調所:天冷下雨造成、免驚〉,《自由時報》 ,2018-01-15,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12647。
洪德諭,〈北投發生規模5.7地震,大屯火山觀測所無異常數據〉,《蘋果日報》,
2018/01/17,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80117/128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