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山觀測站內,研究人員必須將每日回傳的地震數據進行逐一逐時的審視,並將大屯火山周遭的微型地震數據進行地震開始與結束時間的擷取、並透過儀器去定位地震的位置、存檔、以供日後研究使用。因此站內的研究人員也必須對每個測站周遭的環境、岩盤質地、濕度等因素有所掌握,才能去除掉非火山現象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進行數據來源的判別。

目前寬頻測站使用的儀器是由英國Guralp公司所生產的CMG-6TD寬頻感應器及記錄器,可記錄最長周期訊號為30秒,故能監測一般高頻微震訊號,及火山活動特有的長周期火山地震訊號(如水滴狀或螺絲釘狀等長達數十秒的波形),該儀器包含全球定位系統天線,以確保各個地震測站的紀錄時間一致。儀器內部裝有三軸地震傳感器,分別能測得東-西向、南-北向,以及垂直向的三軸數據,可使用乙太網路線或無線網路進行遠端即時傳輸,內存空間最高支援16GB,在〈火山日誌(一)〉裡,野外研究人員打開電腦存取數據時,使用的軟體為「SCREAM!」,利用該軟體與帶有RS232接口的筆電,與儀器連接後,就能開啟三軸向的波形圖。


放置機器的微震監測站的基座以長寬各1.2公尺的混凝土建成,外罩以玻璃纖維製成。電力部分有兩種供電方式,一是110V的交流電,做為主要電力來源;二是60A的鋰電池,搭配太陽能板使用,為電池蓄電,以防交流電斷電,或有些高山測站很難取得交流電源,電池電源就會成為主要電源。儀器網路傳輸使用網路數據機與橋接器,某些測站使用3G網路系統,只需使用3G網卡和橋接器即可進行無線傳輸。回傳至觀測站內的研究員進行逐步的檢視。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 | 引爆火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