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地理學|火山,科技(藝術)與社會—創研計畫側記

作為負地理學的計劃之一,火山學的學者與研究人員的實地調查方法與研究方式與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目前仍然鮮少相關的人文領域的文獻。事實上,在1990年代初,甚至1980年代以前,台灣民眾對於火山的陌生感,源於從未在人的歷史中爆發,以前被學界推斷是ㄧ個死火山,但是從2000年之後,隨著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的學者的投入,到2010年代,伴隨著科學監測工作的進展,火山活動被更為細緻的看到,推翻以往的認知。另ㄧ方面,也隨著媒體的關注,重新帶給社會另ㄧ種恐怖的感知,或許可以這麼說,火山學者以科學技術進行某種揭蔽,不僅是對地底岩漿庫位置與火山構造的可視化,也讓我們望見火山學(volcanology)、科技 (technology)與社會(society)之間,ㄧ個仍有待理解的關係。

這個問題也提醒著我們,由於每ㄧ座火山活動,因為所在位置,地質條件與地層結構等因素,大多都是的獨特的。意即某座火山的監測網所探測的數據,並不能完全適用於另ㄧ個地區的火山,因此研究人員對於儀器架設,樣本採集,數據解讀與火山活動之間關係,往往也仰賴經驗累積與判斷,甚至是對於現場的理解與應變。而因為火山多樣性所形構的技術多樣性,提供我們進入這個研究場域的開口,可能透過這個很大程度必須是ㄧ種適地的科學實踐,得以展開。

計劃調研側記—研究人員實地進行地溫監測儀器架設與水體取樣。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執行單位 | 引爆火山工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