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將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的概念,延伸至當代台灣媒體對於火山的影像再現與敘事操作的探討。從2012年至今,幾乎每年都會有一至兩則的新聞,報導「大屯火山是否即將噴發」、「台北恐會滅城」的新聞,而每次皆是由一些自然徵兆,透過媒體詮釋、誇張化的播報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例如,2012年7月,新北市萬里區公共溫泉水溫異常飆升至80度而造成一名7旬老翁不幸燙死的新聞。或是2014年2月 ,台北士林區發生芮氏規模4.0地震。2015年9月,大屯山附近的巴拉卡公路傳出地鳴聲。又或是2018年1月中旬,新聞報導七星山東南山麓懷疑有新裂口噴出大量白色煙霧。加上同年 1 月 17 日,北投發生芮氏規模5.7級地震的新聞報導等等。

近年來,這類報導將大屯火山群塑造成令人驚駭的「恐懼地景」,將其形塑為需要排斥或迴避的自然,讓人與自然呈現出被二分、劃界的過程,並強化了恐懼的塑造。然而,人們所恐懼的並不是火山作為自然生態系的型態,而是新聞媒體將人與自然劃界,在再現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操作下,將自然他者化的災難場景。本文透過對於以上幾則新聞媒體報導的敘事策略與影像再現之分析,去拆解媒體塑造的火山形象,探討火山如何透過媒體被恐怖化,以及城市將自然他者化的問題。並進一步探究,除了「臺北滅城」的恐懼想像之外,今日應當以何種觀念看待火山。也藉此重新思考,台北的士林、天母、北投地區作為未來火山作用的可能範圍,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可能為何。
關鍵字:大屯火山群、自然、恐懼地景、再現政治
研究計畫:2017 – 2018